讀書交流活動課教學反思
讀書交流活動課教學反思
篇一:讀書交流活動課教學反思
《“與書香為伴,和快樂同行”讀書交流活動》
教學反思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在《“與書香為伴,和快樂同行”讀書交流活動》這節語文課外閱讀活動課中,看著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推薦著自己喜愛的書籍,興味盎然地展示著自己或本小組的讀書成果時,我感受到了他們發自內心的快樂,深感欣慰。本節課由“讀物推薦”和“讀書成果展示”兩部分組成,是學生們期待已久的讀書盛宴。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搭建了一個令他們激發信心、釋放才智、張揚個性的平臺,讓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課堂上,作為教師的我,只負責組織和小結的作用,放手讓一部分學生去啟發、指導其他同學進行快樂閱讀,使每個學生都能愉悅地徜徉在書海中,樂意接受書香的熏染。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閱讀活動的主人。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實現了師生零距離,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動起來,全程參與閱讀活動,而且樂于交流,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我在課堂上努力創設輕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孩子們無拘無束地交流,充滿自信地展示,品嘗閱讀的樂趣。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不論是“讀物推薦”還是“讀書成果展示”,學生們都能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讀書活動,并在活動中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欣賞,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
一、讀書成果的匯報形式,還可以更多樣些。
在“讀書成果展示”環節,因時間不夠,本來學生還想用“講故事、童話劇表演、專題知識競賽”等形式來匯報,就沒有安排。如果能加入這些靈活多樣的展示形式,會更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性,將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
二、老師評價學生表現時,還應指出其不足。
當中、差生上臺展示讀書成果和講述推薦理由時,介紹得不夠全面,講述得不夠清楚,我卻沒有當場指出,只是一味地表揚。我是考慮到,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好不容易鼓足勇氣來展示,在原有的基礎上已經大大進步了,就應該好好鼓勵他。這樣做,是為了不澆滅他們的展示欲望,讓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進行閱讀。至于他們的不足之處,我想就在課后和他們單獨交流吧!
總之,在今后的課堂教學工作中,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閱讀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示閱讀水平的天地,使他們嘗到閱讀的快樂,在快樂中閱讀,是我最大的追求。
篇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龍井市老頭溝鎮天寶山小學 高路洋 2010.11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講的是周恩來在少年時代親眼目睹中國人民飽受壓迫后體會到“中華不振”,從而立下志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我決定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讀進去,在讀出來,通過閱讀來體會文章內涵。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 找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這一主題之所以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究其原因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來進行教學的。首先設下疑問,什么是中華不振?從哪里體會到中華不振?找到中華不振的詞句,最后思考為何中華不振。
在課堂上,圍繞著中華不振讓學生進行多組對話,從語氣和詞句中體會中華不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達到感情的高潮。
二、 講讀經典段落,體會細節。
課文的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情感的要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為一個感情的突破口,請多位同學來細讀這一段,并且邊讀邊不失時機的加以追問;為什么圍觀的群眾都緊緊的握著拳頭?為什么洋人打傷了人還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見了什么?你仿佛聽見了什么?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十分動情,朗讀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達的也一次比一次強。
三、 直面歷史,樹立學生的愛國之志
在學生感情最為強烈的時候,我不失時機的出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材料,這些材料喚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當時的周恩來一樣,憤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課文之中。這個時候,我又讓孩子進行小練筆,回顧開始時候的內容,你究竟是為了什么而讀書,孩子們紛紛寫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本節課的不足也很多,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覺,學生的感情激發似乎沒有預想的那么強烈,我思考了一下原因,總結如下,因為我們是山區的孩子,從小的愛國教育就不是很多,獲取信息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就無法想象當時的社會背景。其次就是在學生說出自己是為何而讀書時,沒有及時的讓學生將理想說的現實點,造成了學生都立志為中華而讀書,不現實具體。
篇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仁懷市龍井小學 潘元盛
初拿到教材的時候,有點擔心:生怕自己在課堂上,上成不切合實際的喊口號的,幫學生形成一種虛假的情感。這可是誤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細細琢磨中,我決定從當時的背景引入。讓學生充分了解當時歷史背景,中國所處的社會地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真實的中國背景再現。當時的中國國力不強,國民精神麻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領土上猖狂肆虐,“東亞病夫”稱號沉重地緊扣在我們的頭上??有了這些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生就了解了周恩來為什么會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在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與我一樣走進了當時落后的中國。從文字的字里行間,他們得到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經,中國這種落后的國情,讓中國的民眾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跟隨著伯父的嘆息,學生也了解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和伯父的無奈。在這種背景下,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有志的中國人也為之一驚。
課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長一樣在班級里進行了提問:“請問你們為什么而讀書?”
教室里安靜了片刻,立刻有學生舉起手來。
生:我是為了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而讀書。
師:好目標,有自己的理想并為之奮斗真好!
生:我是為了生我養我的父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而讀書的。 師:有孝心,國家國家就是由家組成的。
生:我是為了今年能得到實小之星,證明我自己的實力而讀書的。 師:這樣的目標就在你的眼前容易達成,相信你一定會有出色的表現。
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孩子們的讀書目標都很現實,也許他們理解: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大家努力的目標是不一樣的。目標不一定要遠大,讓學生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并有學習的動力就夠了!
篇四:我讀書我快樂 教學反思
我讀書我快樂——閱讀《上下五千年》教學反思
俞秋瓊
這是一堂五年級的閱讀課,《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本身是歷史的積累和沉淀,因此對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是具有距離感的,所以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欲,讓孩子在興趣的帶領下主動要讀書,然后再加以科學閱讀法的指導,讓孩子自主閱讀,豐富自我,提升自我。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我未預計到的問題,而最后我也發現,這些皆是我準備不充分的結果。比如在閱讀方法教學中,我先出示了屈原沉江的圖片,緊接著就問孩子:“此時如果讓你們來閱讀這個故事,你們會怎么去讀?有什么好方法?”孩子顯然不知我所云的,不明白一幅圖怎么就扯到了一個故事上,而事實上我的問題也的確出在了這里,我的本意是想引出讀書的一些小竅門,如:先理解內容,然后做些圈化加深理解,相關內容用讀書卡片加以記錄并熟記等,可是我只是讓孩子憑空想象,沒有結合具體內容加以指導。所以孩子在回答時一直停留在“精讀、略讀”方面,并且因為沒有文本,所以我在指導時也忽略了歷史性文本與普通文本的區別,歷史性故事放到今天依舊要被學習、銘記的原因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在對課堂的認知上也出現了問題,在出示讀書卡片時,我是這么說的:“這是老師在網上里的幾張讀書卡圖片,大家一起看一看。”這句話顯然太隨意了,我以為閱讀課就不需要字斟句酌,而事實上,每一堂課,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深思熟慮的產物,而不是隨口而來。
課后和指導老師進行了交流,導師的話讓我有了很大啟發,作為一名老師,上任何一堂課之前,我們都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要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在心里演練很多遍,這才是對學生,對自己負責。同時老師是一堂課的掌舵者,所以從備課開始,就要讓課堂豐富而又合理,尤其是高年級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是單一、表面的,老師要幫孩子去挖掘文本,教材背后的東西,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結果。而我原本的設計顯然是不夠豐滿的,為了引起孩子的興趣而設計的歷史故事表演并未達到想要的目的,孩子只是覺得好玩,對《上下五千年》這本書依舊沒有認識和興趣。
當然,這一堂課也給了我許多啟發和思考,教學是一種智慧和情感的雙重碰撞,老師要實實在在地走到課堂里面去,要關注孩子要什么,老師還要給予什么指引等等。在之后的教學中,我將會更加認真、用心地去對待。
篇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我深入地研究教材,詳細地研讀了課文,和本研修組的老師共同探討,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共性教案。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然后又結合著本班學生的特點和自己上課的風格進行了適當地修改。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助下,較成功地完成了這一節課的講授。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檢查生字詞時,讓小老師先領讀。然后小組合作糾正讀音、討論詞義,把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培養了能力。
課文通過寫少年周恩來剛到東北聽到伯父說“中華不振”感到疑惑不解,后來在租界親眼目睹洋人欺負中國人,才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深刻地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如:“通過讀書,我們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現在你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了嗎?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嗎?”學生很自然的就會說出“中華不振”。文中有許多地方都講到了中華不振,這是為寫少年周恩來立志做的鋪墊,也是課文的重點。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容易找到,因此,在這里我放手讓學生自學,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也是新課標反復強調的,教師要做學生知識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單純的讓學生學會。
二、精讀細悟,讀出語文味。
本節課的教學,我最為重視的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朗讀方法的傳授。 “究竟是什么事情讓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繼續探究。“請同學們再瀏覽課找出有關的語句,把它畫下來。透過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會怎么想?再在旁邊寫一下你的感受。”然后讓帶著表情和動作來朗讀,從而入情入境,學生讀出了感情,同時也理解了“中華不振”的深刻含義。
這句導語中最為重要的是“再來讀課文”這是閱讀教學前行途中的一個岔路口,再來讀課文指向朗讀指導,讀中感知課文;否則,就如同眼下許多語文課那樣自學或不自覺地走入誤區回答問題、理性分析。這一步的朗讀指導有明確的目標,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是讀通課文、讀出感情、深入理解課文,增強語感。如:“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該怎么讀?“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說。“——‘無奈’——為什么?——請把伯父的這種心情讀出來。——‘憤怒’——怎么憤怒?——用憤怒的心情讀。”二是指導閱讀方法。如透過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會怎么想?再在旁邊寫一下你的感受。
三、精心取舍教材,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文章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篇幅較長,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梳理下來,勢必落入面面俱到、貪多求全的怪圈,就會在40分鐘內完不成教學目標。于是,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深入地體會這段話,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對于理解他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
四、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系,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才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于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因此,在課前請同學們搜集有關周恩來、租界地、舊中國、帝國主義者等方面的資料,并嘗試解決預習中的問題。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他們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對學生質疑重視的不夠。
授課時注意了抓關鍵的詞語和句子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但是沒有顧及到學生的閱讀中有什么問題,他們產生什么特殊的感受,學生很少有機會質疑、表達。長此會阻礙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的創新。
【讀書交流活動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