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工業技術改造的實施計劃
促進工業技術改造的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西部工業調結構,大力度、寬范圍、多路徑地開展技術改造工作,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全面提升我市工業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我市工業實現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圍繞實現我市中部工業上水平、東部工業求突破,按照《省實施意見》確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二)總體目標
全市工業完成技術改造投資6000億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30%以上,占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49.1%提高到60%以上。每年滾動實施市重點技術改造項目200項以上,實現“四提高一優化”
重點企業達到3%擁有科技機構的比重達到25%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由5家、43家增加到8家、80家以上。重要領域和重點行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取得較大突破。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5%以上。
居國內先進水平比重超過70%其中國際先進水平的比重達到30%以上。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重點企業技術裝備普遍得到改造。
提高技術進步貢獻率。全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中國馳名商標由23項增加到35項。工業增加值率由23%增加到29%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6%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16%以上,提高節能減排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工業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消減1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均消減15%以上,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
產業鏈條進一步完善,優化產業結構。傳統產業的技術層次和產品附加值明顯提升。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4.6%提高到25%裝備制造業占比由14.8%提高到25%超百億元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的比重達到38%以上。
二、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重點
增加 培育專項。每年滾動實施200項以上技術改造項目。其中:創新能力提高專項30-50項、兩化”深度融合專項30-50項、重點企業壯大專項50-100項、 培育專項10-15項、產業聚集升級專項30-50項、產品結構優化專項80-100項、節能減排增效專項20-30項、安全生產提升專項10-15項。省七個技術改造專項的基礎上。
推進生物醫藥規模化生產,醫藥:支持中藥現代化、生物醫藥規模化、醫療器械國產化、藥品生產質量保證體系化。改造升級現代中藥產品。原料藥升級改造,增加化學制藥制劑品種,實施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化升級改造。支持高端醫療器械關鍵技術、核心配件和材料國產化、規模化。支持醫藥物流業提升能力。建立完善生物制藥、中成藥、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等產業鏈。
扶持金剛石工具、泵業、閥門、風電組件、汽車零部件、專用設備、鐵路電氣化配件、核電等配套件加快發展。建立完善軌道交通、汽車、通用飛機、專用設備、金剛石工具等產業鏈。裝備制造:支持礦山設備、軌道交通運輸設備、汽車、通用飛機、工程機械、高效電機、紡織機械、糧食機械、農業機械等整機裝備提質增效改造。提升關鍵配套件工藝技術水平及配套能力。
發展高端石化產品,石化: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擴大原油綜合加工能力,推進產品深加工。鼓勵石化企業向園區搬遷改造。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推廣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延伸與完善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產業鏈。
發展優質高檔精梳紗、無接頭紗和無梭布,紡織:改造落后紡紗織造工藝設備。發展新型纖維、新型面料。提高服裝設計及產品質量水平。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擴能升級,增加品種。推進印染行業向園區集聚,提升高檔紡織品、新型環保纖維面料染整加工水平。推進印染、化纖行業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完善高檔紡織、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產業鏈。
鼓勵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產品的產業化。延伸與完善信息通信、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物聯網技術、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鏈。電子信息:支持信息通信、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新型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電子信息機電等行業提升創新能力、擴大產品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培育物聯網技術、汽車電子、電力電子、光電產業、電子專用設備等行業。
發展循環經濟。延伸食品加工、果品飲料產業鏈。食品:扶持發展營養、安全、方便、功能化和多樣化的產品。支持優勢產品提質擴能。提升糧油加工、肉食加工、方便食品、飲料、乳制品等行業產品質量檢測能力。加快應用新型清潔生產和綜合利用技術。
淘汰落后窯爐生產工藝,建材:支持采用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水泥、陶瓷及玻璃生產線。推行清潔生產、余熱回收,推廣以純低溫余熱發電為主體的建材工業窯爐余熱利用技術。支持發展加工制品業,提高產品深加工程度,重點發展建筑構件、工程預制件等產品。鼓勵玻璃深加工和優質高檔浮法玻璃升級改造、節能降耗,支持發展特種玻璃、電子信息玻璃、太陽能光伏玻璃等。延伸玻璃深加工產業鏈。
提高節能減排水平,輕工:支持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和循環工藝建立資源循環鏈。支持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增加特色新品種、提高產品檔次。延伸皮革產業鏈。
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推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積極推進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節能環保:加快高效節能、節水技術及軟件和裝備、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產業發展。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推進再制造工藝、技術裝備和循環經濟技術發展。建立完善節能環保產業鏈。
提升技術水平、擴大規模,新材料:大力發展面向裝備制造的復合、納米、智能等材料和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材料。加快新材料研發及成果轉化步伐。延伸新材料產業鏈。
同時支持開發高純金屬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表面技術材料等高新技術產品,鋼鐵:推動重點企業落實《省實施意見》要求。推進行業整合重組及企業轉型。發展優質高速工具鋼。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市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統籌協調推進全市技術改造工作。各縣(市、區)政府也要建立相應機構,加強對技術改造工作的領導。
(二)完善管理體系。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訂《 市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管理辦法》每年發布《重點產業技術改造投資導向目錄》明確當年技術改造投資重點。做好工業技術改造項目的核準、備案管理工作,嚴格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簡化工業技術改造項目核準、備案手續。市統計局要建立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統計指標體系,完善市、縣技術改造統計監測制度,強化投資動態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
(三)加大財政支持。積極爭取國家、省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市級財政年設立1億元市級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根據財政收入增長情況逐年增加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有條件的縣(市、區)也要安排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技術改造工作。省財政激勵性返還省級工業聚集區的資金中,30%用于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支持資金向對標示范企業傾斜,對不開展對標行動的企業不予支持。市財政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研究制訂《 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 市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竣工驗收管理辦法》加強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實施技改項目綠色通道制度。市有關部門(環保、土地、規劃、稅務、海關、工信、發改等)要建立技術改造項目“綠色通道”簡化審批程序。確保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對需經國家、省審批、核準、備案的項目,要加強與上級的溝通匯報,跟蹤落實,爭取項目盡快開工建設。
(五)健全決策機制。成立市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對使用技改專項資金項目的咨詢、論證、評估、績效評價等,確保資金使用科學合理。
(六)實行目標考核。市政府對各縣(市)區技術改造工作進行專項考核。分解下達年度投資目標。每年對縣(市)區技術改造工作進行考核評價,考核結果納入干部績效考核,對前3名縣(市)區政府、50家先進單位(企業)100名先進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促進工業技術改造的實施計劃】相關文章:
專業建設的實施計劃02-25
煤改氣的工作實施計劃03-01
學校洗衣房運營實施計劃07-05
有關小學的安全教育實施計劃大全03-19
小學新教育實驗工作實施計劃(精選13篇)10-11
秩序維護隊年度工作實施計劃03-01
新課程實施工作計劃范文(通用11篇)08-23
中學語文教研組工作實施計劃參考03-01
批注式閱讀促進高年級自主閱讀的報告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