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師大版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北師大版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 1
一、 巧設生活情境,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
教材中呈現的是體操表演的畫面和2003年第4屆世界杯女子足球賽的相關問題。雖然離我們的生活很近,但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似乎又有些遙遠。X老師把這兩個例子創造性地改成了學校運動會體操表演和拔河比賽,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中,學生思維很活躍,課堂效果特別好。
二、 巧設問題情境,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問題的`設計不但層層遞進,而且富有挑戰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胃口,讓孩子們在自我超越中享受一道美味的大餐。本課中涉及到了排列組合的問題,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也有一些難度。如48人排成長方形隊形有幾種排法?48人能否排成方隊?至少去掉或者至少增加多少人?4個參賽隊兩兩比賽要進行幾場比賽?教師有序地藝術性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下,嘗到了一種成就感,激發了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興趣。
三、 巧設實驗情境,使學生經歷了思考的過程。
本節課是綜合實踐課,涉及到的情況很多,答案的不唯一性和方法的多樣性很容易讓課堂亂起來,或者說是教師難以掌控。孩子們考慮得也許不夠全面,為了引導學生有序思考,X老師設計了很多實驗情境,如模擬體操表演、幫助體育老師算一算比賽場次等,通過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將雜而亂的思緒整理得清清楚楚。學生們一目了然,課堂中層次清晰,重點突出,師生合作默契,課堂效果好。
四、 巧設音像情境,讓課堂生出光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滲透給學生許多學習方法。如列表法、算式法、畫圖連線法、線段法、列舉法等。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些方法,教師可謂大費苦心。運用媒體的超鏈接將這些方法一一呈現出來,直觀、形象。又如,當學生匯報答案時,教師將學生的答案與圖片效果一起呈現給學生,起到了很好地輔助教學的作用。再如,教材中由長方形隊形直接引入到方陣,既沒有文字的敘述,也沒有圖片的引導。這對于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跨度,也比較難。X老師在運用音像情境上很獨到,先呈現33、44、55的福娃隊形,讓視覺上的效果沖擊著孩子們,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方陣,孩子們理解得很容易,也很深刻。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只言片語,不成體系。但是,巧設情境,真的可以讓課堂變得更精彩。聽完了這節課,我感觸很深。感覺教師就是一位藝術家,一位創造者,精彩的課堂來源于教師巧妙地構思,精心科學地設計,課堂中動態地生成。
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 2
一、教學目標明確,緊扣教材與學情
本節課以“體育中的數學”為主題,巧妙地將數學與體育生活相結合,既符合教材編排意圖,又貼近學生實際。教師通過設計“運動會分組”“比賽場次計算”“成績排名”等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在體育中的應用,激發學習興趣。教學目標清晰,注重知識技能(如排列組合、乘法原理)與數學思維(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的雙重培養,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情境創設生動,實踐性強
生活化導入:以“學校運動會”為背景,通過圖片、視頻展示運動會場景,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自然引出數學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設計“分組比賽”“循環賽場次計算”等任務,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動手操作中探究規律。例如,在計算循環賽場次時,學生通過畫圖、列表、列式等方法,逐步抽象出“n×(n-1)÷2”的公式,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跨學科融合:巧妙融入體育規則(如淘汰賽、循環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模型的現實意義,培養綜合應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多樣,注重學生主體性
小組合作:采用“4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分工明確(記錄員、發言人等),確保每個學生參與討論。
直觀演示:利用實物(如卡片代表運動員)、多媒體動畫(比賽流程圖)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分層指導:針對學困生提供“簡化任務”(如先計算3人循環賽場次),對學優生提出拓展問題(如“若比賽有平局,場次如何變化?”),實現因材施教。
四、評價及時有效,促進思維發展
過程性評價: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如“你發現了乘法原理的簡便性!”“這個表格記錄得真清晰!”等,增強學生自信心。
反思性提問:在總結環節,教師提問“今天我們用數學解決了哪些體育問題?”“如果比賽人數變化,公式還適用嗎?”引導學生回顧方法、遷移應用。
五、改進建議
增加數學文化滲透:可補充“體育賽事中的`數學趣聞”(如世界杯分組規則),拓寬學生視野。
強化語言表達訓練:部分學生在解釋思路時邏輯不夠清晰,可增加“數學小講師”環節,鼓勵學生用完整句子表達。
時間分配優化:課堂小結環節略顯倉促,建議預留3-5分鐘讓學生自主梳理知識框架。
總體評價:本節課是一節“有趣、有用、有思維”的數學課,教師通過生活化情境、多樣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體育的緊密聯系,培養了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是一節成功的跨學科融合課例。
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 3
一、亮點突出,彰顯學科特色
情境真實,激發興趣:教師以“班級足球聯賽”為切入點,通過模擬比賽場景(如分組抽簽、積分統計),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數學應用。這種“做中學”的方式,有效化解了排列組合的抽象性。
工具運用巧妙:引入“樹狀圖”“表格法”等工具,幫助學生系統化思考。例如,在計算淘汰賽場次時,學生通過畫樹狀圖直觀理解“每輪淘汰一半”的規律,為后續公式推導奠定基礎。
數學思維滲透自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方法的優劣(如“列表法適合小數據,公式法適合大數據”),培養優化意識。
二、學生表現活躍,課堂生成豐富
小組合作高效:學生能圍繞“如何快速計算比賽場次”展開熱烈討論,分工明確,記錄詳實。
思維碰撞明顯:在探究“淘汰賽與循環賽的`區別”時,有學生提出“淘汰賽更公平,因為每場都決定去留”,引發全班辯論,教師適時引導回歸數學本質(如場次計算、時間成本)。
語言能力提升:學生通過“我是小記者”環節,向全班匯報小組成果,語言表達邏輯性、準確性明顯增強。
三、需改進之處
練習設計梯度不足:課堂練習以基礎題為主,缺乏拓展性。可增加“開放題”(如“設計一種公平的混合賽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板書設計待優化:重點公式未突出顯示,建議用不同顏色粉筆標注,并配合圖形說明公式含義。
時間把控需加強:小組討論環節用時較長,導致總結環節匆忙,建議提前預設討論時長。
四、教學啟示
數學課需“接地氣”:本課證明,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能顯著提升學生參與度。
工具使用要“適度”:多媒體與實物教具需服務于教學目標,避免形式化。
思維培養需“隱性”: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應融入問題解決過程,而非生硬說教。
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 4
一、教學設計精巧,環節緊湊
情境鏈貫穿始終:從“運動會報名”到“比賽安排”,再到“頒獎典禮”,形成完整的故事線,學生始終保持高投入度。
問題鏈層層遞進:教師通過“如何分組最公平?”“循環賽需要幾場?”“如何快速計算?”等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
評價鏈多元立體:采用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習過程與結果。
二、核心素養落實到位
數學建模: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如用字母表示人數),培養符號意識。
數據分析:在處理比賽成績時,學生學會用統計表、條形圖整理數據,初步體會數據的作用。
創新意識:在“設計創新賽制”環節,學生提出“積分制+附加賽”“循環賽+復活賽”等方案,展現創新思維。
三、教學細節需打磨
課堂紀律管理:小組討論時個別學生注意力分散,建議提前明確討論規則(如“一人發言,其余傾聽”)。
數學語言規范:部分學生混淆“排列”與“組合”概念,教師需在板書或課件中強化對比。
文化拓展不足:可補充“數學在奧運會中的應用”(如跳水評分規則),提升學科認同感。
四、總結
本節課是一節“有深度、有溫度、有寬度”的'數學課,教師通過“體育+數學”的巧妙融合,實現了知識、能力、素養的全面提升,值得推廣借鑒。
【三年數學下冊《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體育中的數學評課稿06-15
數學評課稿10-11
數學評課稿01-1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評課稿08-04
數學評課稿(精華)10-09
數學《統計》評課稿08-16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初中數學評課稿08-28
小學數學評課稿07-07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