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
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作指導,就有什么樣的課堂生活形態(tài)。用“踐學”思想指導教學,課堂就能真正成為學生實踐學的場域。
一、“踐學”的內(nèi)涵
眾所周知,體育課不能只是學生用眼看老師或一兩個學生做示范動作,自己卻始終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靜觀其變”。如果那樣,還叫體育課嗎?體育課是要真正地實踐起來的,要運動肢體,活動筋骨,要跑跳投擲,要流汗,要付出體力,付出能量。文化課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要有積極緊張地“動”起來的狀態(tài)和過程,要將學習活動落實到自己的眼、手、腿、腦、心中去,要從課堂“觀摩”老師及個別尖子生說、演、算、投影儀的播放的“觀摩者”變成學習的實踐者,變成活動的承載者,變成過程的生成者,在課堂這片天地里經(jīng)歷過程,承擔生成,完成成長。
同時,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學習,還在于除了知識認知這一“冰山一角”(這就是慣常所謂的“學習”),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潛藏在“水面下”的“實踐學習”,也就是真正地對學習進行實踐的過程,其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知識的組織和轉(zhuǎn)換、學習情感態(tài)度的體驗累積、學習品質(zhì)的逐漸“自養(yǎng)”、學習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逐步練就以及學習的快樂與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踐行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同行共生的。
美國M·希爾伯曼的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并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學生對所教內(nèi)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0%。”這已經(jīng)表明了怎樣的課堂結構才是最有效的,怎樣的課堂生活才是更有意義的,怎樣的課堂教學才真正關注了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舊有課堂的價值取向需要提升、結構需要調(diào)整,總體上說就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講——聽”、“灌——受”為主體結構的課堂進行改造重置,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以學生“實踐學”為主體來組織教學結構與活動流程。
二、“踐學”的貫徹
課堂“踐學”,是科學地實踐和體驗學習。通過營造氛圍、明晰目標、指導學法、兌現(xiàn)行為等手段,以學知識為憑借來達到踐行學習、學“學習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學習,領悟?qū)W習,駕馭學習,強大學習的本領。
。ㄒ唬┱n例呈現(xiàn)
我們以《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
環(huán)節(jié)一:吟誦課文,整體感知
1、個體自讀——小組誦讀——全班齊讀
個別不清楚的,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解決。
2、結合誦讀感知,說說自己讀到了哪些內(nèi)容?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逐漸明晰:
。1)上片主要寫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寫周瑜的豐功偉績和詞人的感慨。
師: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生:通過對赤壁風景的描寫和歷史人物(周瑜)的緬懷,抒發(fā)了自己壯志未酬、仕途不暢、兩鬢發(fā)白、無所建樹的悲嘆和“人生如夢”的感慨。
生:作者借對古戰(zhàn)場的憑吊以及自己與英雄人物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抒寫了“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環(huán)節(jié)二:明確任務,目標導學
師:我們首先初步整體感知了詞的基本內(nèi)容。但對于這首千古名詞,決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基本內(nèi)容這個層面。我們還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寫了這首詞。
生:把握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態(tài)度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
生:探討這首詞的特點。
生:賞析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我們歸納一下(老師出示PPT):
環(huán)節(jié)三: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師:知人論世是一種重要的詩詞鑒賞方法。結合我們對詞的內(nèi)容的初次感受,對于蘇軾,你已經(jīng)知道哪些信息?還想知道哪些信息?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蘇軾(略)。
同學們的交流涉及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仕途變遷、為官政績、文壇地位、愛情婚姻、家庭親情、處事態(tài)度、人生觀、性格、志趣、才學(文章、詩詞、書法、繪畫、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
師:好,同學們對蘇軾了解不少,說得有根有據(jù),有血有肉。結合本詞的學習,還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首詞?
生:寫作意圖是什么?
生:是懷古傷今嗎?作者是不是很消極?
師:誰來說說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首詞,目的是什么?
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捕下獄,由于當時他的人緣還不錯,營救的人很多,皇帝才決定不殺他,把他從京城貶到了黃州,做了一個毫無實權的團練副使。當是蘇軾已經(jīng)47歲,心情極其復雜,他游赤壁時寫下了這首詞。
生: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宋神宗貶到黃州,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擊。這樣的厄運與不幸,他如何面對呢?從他在這里寫下的一批作品中,我們讀出了他的失意孤獨、困惑煩惱,我們更讀出了他的超脫曠達、從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圖。《赤壁懷古》的目的就是抒發(fā)自己歷經(jīng)人世滄桑后對人生的感慨。
師:知道這些,很好!但還不夠。讓我們再對本詞做一些深入探討。
環(huán)節(jié)四: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學習成果
1、老師PPT出示幾個探究的問題:
這些問題,直沖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各小組展開研討。用關鍵詞表述探究結果,并準備口頭分析。
3、各小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組成果(板書關鍵詞句),并作口頭闡述。
4、異組點評。不僅點評結果,也點評概括的準確性、思考的角度、書寫、口頭表達等。老師適時點撥,提煉升華。
【僅記錄第4個問題的展示,其它問題的探究過程和展示略!
同學們對本詞的“豪放”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的探討,小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關鍵詞概括):
①描繪壯麗之景
、诳坍嫼肋~之人
、凼惆l(fā)豪壯之情
、芙沂就ㄟ_之理
口頭表述,也簡潔明快:
景——體現(xiàn)為描繪赤壁的壯麗、雄奇、奇特、磅礴。
人——體現(xiàn)為刻畫周瑜的偉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賢、非凡。
情——體現(xiàn)為抒發(fā)自身豪邁、悲壯、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體現(xiàn)為對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徹悟、通達、普遍的哲理。
從四個方面來分析“豪放”特色。贏得全班一片掌聲。
此時,一同學還生成一個新的問題,將小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寫這樣的景、人、情、理才能體現(xiàn)出“豪放”的特點呢?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大家探討探討。
師:(提示)同學們可以把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定風波》進行比較閱讀。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各小組又展開了合作學習活動。然后,板演展示,口頭陳述。
板演:
《定風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這樣的常事)
景——常景(打葉雨聲、微寒春風、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狽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嘯徐行,似覺無風無雨)
理——簡單(簡樸、尋常,豁達態(tài)度)
口述:
生:我們把《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定風波》兩相比較,雖內(nèi)容不同,但同樣可以見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決于人的態(tài)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寫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氣磅礴。豪放,乃曠達超脫的胸襟,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色”。
他評:(集中大家的觀點)板演簡潔,很有概括性,闡述到位,表達準確,揭示了本質(zhì),很有啟發(fā)性。
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認識,通透了思想。
(二)課例分析
從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踐學”課堂構成環(huán)節(jié)和運行特點。
1、“踐學”課堂的構成環(huán)節(jié):
(1)自學質(zhì)疑,踐行“獨學”。個人自學、獨學的行為是其他學習方式存在的基礎。獨學成“力學”(全力學、盡力學),可以促進整個學程的快節(jié)奏,高品質(zhì)。
。2)討論領悟,踐行“合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對子”間的幫扶、師生間的“點”“化”,這都是“合學”“合作”的重要形式;ハ嘧鳛橘Y源,互相激發(fā)和點撥,共享學習智慧、過程與成果。
。3)展示分享,踐行“展學”。學習的策略、過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過說、寫、演、述、結等行為展示出來。展示的過程是一個暴露不足、顯現(xiàn)疏漏、發(fā)現(xiàn)問題、清理錯誤的過程。經(jīng)歷了“展學”實踐,知識與能力的構建會更有效,對學習本身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4)檢測鞏固,踐行“活學”。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是治學之根本。課堂問題解決、課堂檢測、課堂展示,學生實踐著“活學”。在使用所學過程中,一邊驗證所學知識的準確性、全面性、效力性,一邊驗證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踐中運用的、驗證的、創(chuàng)生的知識和能力,能融進生命,伴隨終身。比如,問題的探究與解答,這本身就是對思想方法的正確性、思維的深度精度、表述的準確性的檢測,在其中鞏固知識和技能。
。5)評價提升,踐行“評學”!霸u學”是個體或組織學習行為的一部分。跳出課堂看課堂、跳出學習看學習,跳出過程看過程,跳出自己看自己,這是教學領域的一種高境界。在自評、互評、師評過程中,明晰優(yōu)劣得失、實現(xiàn)提煉升華。個體在這個“登高回望”、整體審視的.過程中實現(xiàn)醒悟、領悟、頓悟,提高學習的“元認知”能力。
2、“踐學”課堂的運行特點:
第一,教學主體過程,是由學生通過“踐學”共同生成的。學生參與了活動,承擔了任務,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從中體驗和領悟了學習的方式方法。
第二,課堂上,學生組織結構發(fā)生了變化,由個體變成了小組,由“單兵作戰(zhàn)”變成“小組行動”,學生全卷入,全裹挾,課堂“亂”(活)起來,形成“一窩蜂”般地學習態(tài)勢,打破了原有課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學生組織結構的變化,對教學方式變化產(chǎn)生了“倒推力”,課堂話語權、評價權、溝通權、展示權還給了學生,學生成為自主、合作學習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為本體,而不僅僅是過程中的點綴。
第四,老師“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輸,不再是結論的說教,而是順勢而串,順勢而導,順勢而化,順勢而評。
第五,“關鍵詞(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為基本態(tài),這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提高規(guī)范表達能力和語文應試能力。
三、“踐學”課堂的比較優(yōu)勢
從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來看,“踐學”課堂與舊有課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
比如,在了解認識作家、掌握創(chuàng)作背景方面,處理方式更能體現(xiàn)以生為本、追求實效。
原有教學,一般采用老師出示作家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無論學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讓學生一讀(單人讀或齊讀)了之。
踐學課堂,則調(diào)動學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來知道的作者信息,現(xiàn)在還想知道哪些信息,讓學生自己與自己有一個對話,明白“新增點”。并能并根據(jù)課題所需,從資料中側重關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經(jīng)歷或思想,明確“觀察點”和“利用點”,把認識作者與詞作的鑒賞緊密結合。這就是一個實踐學習、學學習的過程。
再如,展示后的點評,采用異組點評方式,改變了老師掌控評判權的弊端。
某一小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組成員來根據(jù)板演的關鍵詞核心句進行判斷、分析、點評。這樣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組只關注和討論自己組的問題,而不去管其他的問題的現(xiàn)象,促進各小組研究每一個問題,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結果。另一方面,促進小組與小組間、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溝通、交流。特別是存在分歧的地方,雙方可以補充陳述本組的理由和思考過程,展開辯論,其它組的同學也可參與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進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還在于,通過點評、糾正、補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間對話,多生——教師之間的對話,多出了若干關注學習行為和結果的角度,并讓學生體驗評價,提高評價能力,教學意義和價值自然擴大了。
在其他諸多方面,“踐學”課堂都體現(xiàn)出與舊有課堂相比較的優(yōu)勢。
與他人不關聯(lián),錯讀誤讀自己難以分辨,得不到及時糾正。
在自讀基礎上增加小組讀(或接讀、或輪讀、或分角色讀)
互為聽眾,出現(xiàn)錯讀誤讀、疑難之處,組員間可以及時辨析糾正,保證實效。
面對問題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間做點交流
相對封閉,信息量也不豐富,往往認識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小組成員間交流討論,甚至辯論爭論。
相對開放,參與面廣,多向交流,看問題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會拓寬,認識能豐富。
解決問題
老師抽單個學生回答
學生被動,師生單向?qū)υ,其他學生推脫責任,容易游離。老師掌握評價權(雖有時也讓同學評價一下,但往往是點綴)。
小組先形成共識或產(chǎn)生分歧,推薦發(fā)言人陳述,其他成員補充;蚋餍〗M齊動,進行板演。
小組行動,比較主動;參與面廣,互相帶動;集體智慧,互學互補。
課堂展示
以單個學生口頭表達為主
展示的往往是結果、結論;生成的教學資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種(口述、板演、小組作品呈現(xiàn)、小組表演、過程再現(xiàn)、情景模擬等)
展示的不單是結果,還有方法、過程,不同的看法,組員的爭論、分歧,行動表現(xiàn)、參與態(tài)度、合作狀態(tài)等?梢陨韶S富的教學資源。
課堂形態(tài)
學生以“坐學”為主,有時扭轉(zhuǎn)身子與同桌、前后有些簡單交流。
老師固守講臺,實施“講——問——評”,課堂結構僵化,氣氛沉悶,學生學得消極、辛苦。
學生全面“動”起來:或聚在一起討論,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師”拿著粉筆點評。
課堂結構“活泛”,氣氛活躍,學生動靜結合,學得積極、快樂。老師穿插于學生群體之中,隨生動而動,教與學生態(tài)化。
總之,原有課堂上,學生總跟在老師后面,被老師教導、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態(tài)很突出。課堂相對靜態(tài),思維相對封閉,更多體現(xiàn)為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質(zhì)疑問難的可能性小,難得生成教學資源,課堂容易陷入沉悶、陷入老師一言堂的狀況!佰`學”課堂,學生走到前臺,人人能參與、人人能行動,“行動”“作為”的意識濃厚,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做、在討論、在交流、在板演、在點評、在活動,學習的實踐性、活動性、合作性、體驗性比較明顯,能力、素質(zhì)在模式中得到全面關注,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等內(nèi)隱型品質(zhì)得到養(yǎng)成。正因如此,學生的思維容易激活,思維與思維、觀點與觀點之間容易產(chǎn)生沖突、碰撞,學生活動空間大,課堂相對開放,相對活躍,充滿生機,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學資源,出現(xiàn)師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學實效,充分彰顯教學價值。
【八年級《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11-19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鑒賞03-23
《念奴嬌赤壁懷古》知識簡介03-13
念奴嬌•赤壁懷古說課11-11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翻譯10-11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8篇06-01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其賞析03-01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鑒賞04-19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及賞析01-28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譯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