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13 16:00:3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掩耳盜鈴》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1

  【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30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四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四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可自作聰明。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鈴鐺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三勤四環節教學法

  【教學流程】

  一、定向、誘導

  ﹙一﹚誘導

  1、激趣導入

  出示鈴鐺并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說說表示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嘩啦嘩啦??(板書:鐺dāng象聲詞)。

  強調: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3、放動畫,聽故事

  4、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板書完整課題﹚。

  過渡:請看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學會做人。

  二、自學、探究

  ﹙一﹚出示自學提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的意思。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從書上劃出有關的句子,用“只要···就···”說一句話。

  3、 偷鈴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認為他的想法對嗎?

  4、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5、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自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

  ﹙四﹚成果匯報

  1、掩耳盜鈴的意思: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鈴人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3、偷鈴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偷鈴人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4、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三、討論、解疑

  1、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2、預設: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小組討論,代表匯報。﹚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卻挺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要實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四、反饋總結

  1、 反饋學習:請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1)。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2)。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3)。有 的 同 學 做 練 習 冊 上 的 題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2、總結:是呀,自欺欺人,最終還是自食其果 ,讓我們做一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盜鈴

  小偷

  響←碰←鈴 ◇鐺→偷→捂耳朵→被發覺◇

  自作聰明,十分愚蠢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一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則寓言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我運用“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教學本課,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利用實物———小鈴鐺導入課題后,接著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此外,上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 展現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討論、解疑”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通過小組討論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升華了寓意,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種人是極可笑的,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學習目標:1、認識五個生字,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導入

  1、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說說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板書:鐺dāng象聲詞)出示鈴鐺。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

  (以聲激趣,先聲奪人。學習生字“鐺”時,真正是“形”“聲”兼備,學生處于一種無意識學習狀態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動畫,聽故事(暫停)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鈴(板書,生字“掩”“盜”用彩筆書寫)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堵。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講述出來了,我們來看書吧。

  (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動畫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用閱讀期待產生探究的原動力)

  三、初讀感知

  1、在課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盜鐺偷碰。學生自由讀文,在書上圈畫。放課件:看,我們的新朋友快樂地跑來參加我們的學習呢!

  2、課文很短,只有五句話,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好!讀給同桌或授課老師、聽課老師聽聽。

  3、指名讀(看你讀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師讀(老師也想讀讀,愿意給我當評委嗎?)

  那,像老師一樣讀讀吧!

  4、我們讀的讀,聽的聽,故事已經在我們的小腦袋里住下啦!你能簡單地說說故事內容嗎?(板書:想偷鈴鐺[掩耳盜鈴] 被人發覺)

  (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在一次次閱讀中,強化了記憶,梳理了條理)

  四、再讀感悟

  1、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看一看插圖,還可以試一試鈴鐺。思考:那個盜鈴人的想法對嗎?

  2、學生聯系上下文、看圖、做實驗等方法談。

  相機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還可以怎么說?哪句好?讀一讀再說說:他認為誰聽不見?(主人、過路人、守門人……)

  “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兩個“就會”前一個能去掉嗎?用“只要……就會……”說一句話吧

  3、你們還有問題嗎?(預測:門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鈴鐺作什么?那個人被抓住了結果會怎樣?)

  4、是啊,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自主學習。從閱讀的階段目標看,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給盜鈴人的想法下定義是錯的,而把所設計的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學生在回答“偷鈴人的想法對不對”這一問題時,能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插圖、生活經驗多方參與課堂活動)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寫偷鈴人動作的詞:掩、伸、偷、碰(板書)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幾個同學演一演。教師適當給予指導。

  2、師生參與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們要教訓這個小偷(學生對小偷說:……老師對小偷說:聽了大家對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說的?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讓我們在欣賞節目的時候還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創設真實情境,進入角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對話涌動生命的靈性。其實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直接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師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在活動討論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建構知識情感與價值觀。)

  六、深化理解

  現在我是一名記者,來采訪一下臺下的觀眾:

  1、讀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話來評評偷鈴人的行為嗎?可以是一個成語或俗語(自以為是、自欺欺人、自作聰明、做賊心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2、你愿意做那樣的人嗎?你從這則故事體會到什么道理?

  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

  (語文課堂的對話,是師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一種全方位互動共振的過程,教師不強加給學生什么,而是以一種輕松的對話方式讓學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內涵,并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

  七、聯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卻鋌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2、課件: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學生的認知必須與實踐結合,才會有生命的體驗與感悟,才能回歸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歡讀寓言嗎?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從哪兒知道的?(以前學過的……;課外看到的……;聽大人講的……)老師及時肯定:真不錯,書上的東西記得這么清楚,還能讓課外知識豐富你們的大腦。這都是學知識的方法!

  2、你們學了后面的一則寓言后,舉辦一個寓言故事會好嗎?請更多的老師也來參加吧!

  3、選擇作業: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找幾個小伙伴,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把你課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凸現其個性,建構自主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重難點]學會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語的意思。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法]

  演示法講述法

  [學法]

  表演、自讀自悟、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1、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從課題上同學們就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請看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我們課本把這有趣的故事寫了出來,打開書自由地讀一讀。

  檢查生詞的讀音。

  三、理解課文內容。

  1、讀了這則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為了讓你的發言更精彩,再讀課文。)

  2、學生交流匯報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勾畫明明知道這句話),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

  (2)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4)、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

  (5)、指導朗讀。(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們來演一演這則寓言,怎么樣?我扮演偷鈴人,你們為我配音,行嗎?要配好音,你們應該怎么樣(認真讀)。

  2、我是一個偷鈴人,我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我說,讓我明白一些道理嗎?學生自由說。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看看我們身邊,有這種現象存在嗎?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4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小學階段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2,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有所思,讀有所得、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3,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形成真誠交流,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4,語文教學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和創造潛能、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26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三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三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通過復習學過的《自相矛盾》,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自然引入本課、學生自學和老師講解相結合,使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意思、

  (4)技術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目標設計

  1,掌握重點字:掩,盜,鈴,偷,捂、

  2,理解課文意思,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3,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現實生活問題、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一)激趣導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讀感知→(四)再讀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聯系生活

  (一)激趣導入

  1,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說說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板書:鐺dāng象聲詞)出示鈴鐺、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了解故事

  1,放動畫,聽故事(暫停)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鈴(板書,生字"掩""盜"用彩筆書寫)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堵、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講述出來了,我們來看書吧、

  (三)初讀感知

  1,在課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詞新朋友:掩,盜,鈴,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鈴鐺,掩耳盜鈴、學生自由讀文,在書上圈畫、

  2,自讀課文,然后讀給同桌聽聽、

  3,指名讀(看你讀的那么投入,真好!)現在請同學們聽聽課文錄音,請同學們像老師一樣讀讀吧!

  4,我們讀的讀,聽的聽,你能簡單地說說故事內容嗎

  (四)再讀感悟

  1,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看一看插圖,還可以試一試鈴鐺、課件出示:思考:那個盜鈴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

  2,學生聯系上下文,看圖,做實驗等方法談、

  相機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還可以怎么說哪句好讀一讀再說說:他認為誰聽不見(主人,過路人,守門人,做買賣的人……)

  你們都知道這個常識,那偷鈴鐺的人知道嗎你是從那句話知道的

  "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兩個"就會"前一個能去掉嗎用"只要……就會……"說一句話吧

  3,你們還有問題嗎(預測:門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鈴鐺做什么那個人被抓住了結果會怎樣)

  4,是啊,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五)表演明理

  1,結合掩,盜,鈴,偷,捂等幾個字,加上你的想象和幾個同學演一演、(教師適當給予指導)、

  2,師生參與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們要教訓這個小偷(學生對小偷說:……老師對小偷說:聽了大家對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說的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六)深化理解

  討論:(課件出示)

  1,讀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話來評評偷鈴人的行為嗎可以是一個成語或俗語(自以為是,自欺欺人,自作聰明,做賊心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2,你愿意做那樣的人嗎你從這則故事體會到什么道理

  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

  (七)聯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卻鋌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板書設計:掩耳盜鈴

  小偷

  響←碰←◇鈴◇鐺→偷→捂耳朵→被發覺

  自作聰明,十分愚蠢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學生自己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2,看版主和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通過表演與聯系生活使知識延伸,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本次教學設計特點

  1、重視將關鍵字詞結合寓言內容加以講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培養學生質疑,使學生始終圍繞課文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究

  3、重視表演的效果,同時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更好理解成語意思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亡羊補牢”兩個成語的意思,練習用“只要……就……”和“從此”造句。

  3、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其中一則寓言。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點感想。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這節課王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2、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課文題目中哪兩個是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王老師板書,請你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我。

  3、在某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題字面意思

  1、學生按下列要求自讀課文。

  ⑴課文較簡短,要求反復朗讀,直到正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減字、不錯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盜鈴”,請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

  2、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3、檢查討論

  ⑴同桌互讀一遍,看看對方是否正確、流利地朗讀完全文。

  ⑵哪些同學在互讀過程中不小心讀錯了,請主動站起來,王老師再給你一次試讀的機會。(讀評)

  ⑶在互讀中誰發現對方讀得特別好,不僅正確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誰推薦給大家,請他來讀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讀師生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⑷課文哪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⑸理解:“盜”、“掩”

  ①課題與出示的句子比較

  盜: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沒有解釋,你可用哪一個字來代替?

  a、教師引導板書:遮、堵、塞、捂

  b、出示幻燈(課文插圖,說說用哪一個字解釋最恰當)

  ⑹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鈴)

  ⑺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或:這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鈴鐺)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1、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⑴課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這個問題,指名讀。

  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2、出示重點句: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①圈點出“只要……就……就……”并板書。

  ②指名朗讀,要將關聯詞讀好語氣讀出來。(開火車讀)

  ③后兩個“就……”的內容能否對調一下,為什么?

  (“就……”的結果順序有先后,不能對調)

  3、這個人為了偷鈴而且不被人發覺,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①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板書:如果……就……

  ②將反問語氣改成肯定語氣,意思不變。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肯定就聽不見了)

  ③將反問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與前板書對照)

  ④這個人自以為自己這個想法怎樣?用一個成語就叫----(板書)自作聰明

  ⑤但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書)

  ⑥這個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兒?(同桌討論后回答)

  (這樣做騙不了別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騙了自己的耳朵)

  板書:自己欺騙自己

  ⑦結果怎樣?出示幻燈,讀最后一句話

  4、引讀全文

  師引:⑴那個人怎么想到去盜鈴的?(生讀)

  ⑵他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盜鈴?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結果怎樣?

  5、熟讀背誦: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導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盜鈴”成語意思

  1、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門口,羞紅了臉,可心里還是不明白怎么會一下子被別人發覺的。這時圍觀的人們七嘴八舌地批評教育著這個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請將你要說的話寫下來。

  (只寫一兩句,但要寫到點子上,盡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幾個詞)

  2、交流、引導、歸納(出示幻燈,學生上臺交流,對著幻燈進入角色)

  板書:錯、蠢

  ①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錯)

  ②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欺騙自己(蠢)

  3、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這成成語的意思:

  ⑴先說說它的字面意思,再說說現在常用這個成語來諷刺哪一種人?

  (成語意思:捂住耳朵偷鈴,現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

  五、課外作業

  1、抄寫詞語:

  掩耳盜鈴偷走一碰發覺

  2、造句:只要……就……

  3、背誦課文。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

  2.朗讀課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2課時)

  (一)教師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聽說過寓言故事吧,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故事(板書:寓言二則)

  通過預習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學生:“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告訴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道理。

  那么,我們學的這兩則寓言故事講的什么內容,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課題中有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老師板書,誰愿意試著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大家。

  在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學生齊讀課題。

  (二)朗讀課文,初步理解寓言內容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讀課文的時候要注意一邊讀一邊把不認識的字連詞畫出來,想辦法認識它;把生詞也畫下來;另外,想一想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學生讀書學習)

  生:我畫出了“丁零”這個詞。

  師: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來表示聲音的詞語。

  師:對,我們一起讀一讀。(電腦出示“丁零”)誰還知道哪些描寫聲音的詞語?

  生:轟隆,嘩啦,嘰嘰喳喳……

  師:還有誰想接著說?

  生:我還畫出了掩耳盜鈴。

  師:電腦出示“掩耳盜鈴”,大家一起讀。課文中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盜是偷的意思。掩耳盜鈴就是說一個人捂住耳朵偷鈴鐺。

  師:同學們,看,剛才讀課題時提出的問題,他通過讀書自己就解決了,多棒啊!你們知道了嗎?還有誰想說?

  生:老師,課文中有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噢,你能夠聯系課文內容幫助自己理解,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請你們再隨著錄音小聲地讀讀課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學們,通過這兩次讀課文,大家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誰想把你已經知道的和大家說一說?(可以拿書說)

  生:我知道從前有一個人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他想偷走鈴鐺。

  師:也就是盜鈴。

  生:他明知鈴鐺用手一碰就會響,被人發現,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手剛碰到鈴鐺就被人發覺了。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同學們,看啊,你們不僅認識了生字,讀準了詞語,還把課文也讀懂了,真了不起!那讀了課文,你們知道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了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哪個小組討論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學們注意聽,他說完了同組的同學可以起來補充。

  學生討論交流:

  1.我們組認為這個人可能會想: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見了嗎?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噢,你們是用課文中的句子來理解這個問題,很會讀書,誰愿意把這句話再來讀一讀?(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師:誰能說一說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生:我覺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聽不見鈴聲,別人也就聽不見鈴聲了,就可以偷鈴鐺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師:說得真好。那盜鈴人認為把耳朵捂住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請大家小組內交流意見。(學生六人小組討論)

  生:從圖上看,盜鈴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還是聽得見,所以我們認為他想錯了。

  師:看得真仔細,我有點被說服了。

  生:盜鈴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聽見,別人還是聽得見的。

  師:說得好!既然你們都知道這個常識,那偷鈴鐺的人知道嗎?

  生:知道。課文中說了:“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師:電腦出示這句話指名朗讀,要將關聯詞讀好,語氣讀出來。

  師:發覺就是――

  生:發現。

  師:在這句話中“別人”是些什么人?

  生:鈴鐺的主人。

  生:過路人。

  生:做買賣的人。

  ……

  師:正像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偷鈴鐺時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還是聽得到,還是會發覺。那這個人給你留下了一個什么印象呢?

  生:這個人還自以為自己這個想法不錯,簡直是自作聰明。(板書)

  生:這個人很愚蠢。(板書)

  這個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兒?(同桌討論后回答)

  (這樣做騙不了別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騙了自己的耳朵)

  板書:自己欺騙自己。

  電腦出示最后一句話,全班齊讀。

  (四)引導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盜鈴”成語意思

  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門口,羞紅了臉,可心里還是不明白怎么會一下子被別人發覺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請將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寫一兩句即可)

  交流、引導、歸納(出示實物投影,學生上臺交流,對著投影進入角色)

  生: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欺騙自己。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你體會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同桌議論,用自己的話回答。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用欺騙自己的方法去欺騙別人。

  “掩耳盜鈴”已作為成語使用。請學生聯系寓言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鈴鐺會被人發現,指不要用欺騙自己的辦法去欺騙別人,這樣做是不好的,會失敗的。

  (五)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六)課外作業

  抄寫詞語:

  掩耳盜鈴 偷走 發覺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將這個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用掩耳盜鈴造句08-30

擴寫掩耳盜鈴作文03-24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窗外教學設計12-24

《腳印》教學設計12-22

太陽教學設計12-22

《青花》教學設計12-22

《日出》教學設計12-21

《看戲》教學設計12-21

《飛機》教學設計12-30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 久久久久久综合岛国免费观看 | 青青青免费国产在线91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婷婷久久高清国外AV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