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地理的小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鄉土地理的小論文,歡迎查看!
發揮鄉土地理教學優勢
地理國情教育是國情、國策教育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地理課的教學,加強學生的“五愛”教育,把人地關系落實到我國的實際,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通過運用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我國地理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進行國情教育必須把國情與鄉情結合起來,要聯系到省情、鄉情的實際,因此發揮鄉土地理教學的優勢,對加強國情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鄉土地理教學在“五愛”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愛”是指“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 “五愛”教育首先是“愛家鄉”的教育。自古以來,教育都從鄉土教育開始的,古代出現的大量的地方志,實際上時最早的鄉土教材。家鄉的水土不僅養育了學生的祖祖輩輩,還是學生本人出生,成長的搖籃。家鄉的山川地貌。氣候水文、風土人情等從小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然產生深厚的感情。因此通過鄉土地理的教學最易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感情。進而形成“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鄉土教材的課堂教學。
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工農業生產、城鎮建設、交通運輸、商貿旅游等基本情況、全面系統地了解家鄉,不斷積累增加“五愛”教育的感情材料。
2.通過野外考察、參觀訪問等形式,讓學生親身到社會中體驗和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五愛”教育。
如:通過參觀“武侯祠”、“內鄉縣衙”、“醫圣祠”、“彭雪楓紀念館”等文物古跡,認識南陽悠久的歷史,認識南陽悠久的歷史,通過參觀名人名士古居遺址了解家鄉燦爛的文化,通過調查家鄉的名優特產、名牌產品,使學生全面了解家鄉,關心家鄉的發展。
3.通過社會調查,使學生在家庭中、社會中接受“五愛”教育。
如調查本村解放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現在等幾個時期的糧食產量、居住環境、道路狀況、家用電器、人均收入等情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父母及上代親人的親身經歷和學生自身的感受,體會社會的發展變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受到“愛社會主義”、“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
鄉土地理教學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辯證的資源觀、人口觀
通過調查獨山玉礦、鋪山石灰巖礦等企業的生產發展情況,可以體會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礦領導對前景的擔心,開采量的逐年下降,是學生受到節約資源的教育。
通過學生調查計算所在村的人均耕地的數量與全國、全世界人均耕地作比較,改變傳統資源大國觀念,從人均意識出發,認識到我國資源相對短缺的事實,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不斷減少產生憂患意識,產生一種危機感,形成正確的資源觀。 通過對本地區癡呆、弱智人員家庭生活生產情況的提出,認識優生優育的重要性,促進提高人口素質,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鄉土地理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要加強環境教育。通過了解鄉情,了解本鄉本土的環境特點,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環境教育不單是指自然環境的優劣。而是講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其相互作用。近幾年,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環境污染是我遇到的最嚴重的雙重挑戰。
在教學中除運用課本知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保護環境和破壞環境正反兩方面真實的事例,往往對學生有明顯的感受,有更顯著的教育效果。因此要重視對這方面的野外考察和調查。如:通過調查白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河水顏色、沉積物對沿河農業的影響,沿岸群眾的放映、污染物的調查,并討論探討治理的方法,真切體會環保的重要性。
環境教育不僅是環保教育,重要的是對鄉土地理環境作出正確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并把環境與經濟發展相聯系。通過本鄉本土的具體事例,進行生動的有針對性的環境教育,從而正確理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把本土的小環境與區域的乃至全國的大環境聯系起來,可加深學生對國情的認識。
鄉土地理教學能突出經濟建設意識,使學生樹立改變經濟面貌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每個人的家鄉都是偉大祖國的`一部分,密切聯系本地的生產和生活實際,才能更有效地達到國情教育的目標。使學生樹立起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偉大志向。所以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要注重和加強對本地經濟發展情況的講述,一突出國情教育中的經濟建設意識,使學生從小就關系當地的經濟建設情況。增加補充一些本地經濟建設的遠景規劃,以及經濟建設成就的內容。例如:讓學生突出南陽月季的種植栽培情況,參觀周圍的養殖中心,使學生從小接受科教興農的思想。通過學生家庭蔬菜的生產銷售情況,體會市場供需矛盾,從而樹立市場經濟意識。
突出經濟建設意識的教育是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突出抓好這一點,可使今天的學生將來積極參與家鄉的宏偉規劃,建設美好的未來,為振興家鄉作出自己的貢獻。
鄉土地理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幫手
摘要:“鄉土地理”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鄉土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增強學生的鄉土感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德和修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鄉土地理 社會責任感 鄉土感情 創新精神
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應該是我們所有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別是對中學地理學科而言,更需要想方設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鄉土地理教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素材,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機會。新課程標準中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的地理。可見,鄉土地理應該是地方性的,帶有地域性、家鄉性質的地理課程。新課程標準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隨著全社會對素質教育呼聲的高漲,中學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鄉土地理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等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家鄉環境、當地發展的了解,切實增強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從而堅定改變家鄉面貌,建設富強國家的信念。在學習《保護環境》一課時,教師結合當地實際進行教學,效果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為一體的綜合型水庫,它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影響重大,尤為重要的是,水庫也是本地居民的飲用水源,所以保護水庫資源意義重大。
那么如何做好保護的工作呢?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作總結,主要措施歸納起來有兩條:一是要做好庫區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體污染。接著,教師讓學生們談一談自己平時有哪些行為是破壞環境、污染水資源的。學生們積極發言,把平時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為都講出來,引以為戒。最后,倡導學生們要做保護水庫資源的表率,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二、利用鄉土地理教學,增強學生的鄉土感情
一般來說,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并成長的地方,肯定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就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家鄉隨著自己成長而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就是說,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家鄉的一山一水、家鄉人民的勤勞樸實的精神、家鄉的巨大變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事實,其可信性遠勝于一般地理教學中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樹立獻身家鄉建設的崇高志向。另外,他們通過對家鄉現狀問題的觀察和研究,深入了解到問題的癥結,能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參與意識和對家鄉的責任感。
三、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地理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在地理課中結合鄉土地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我國的國土整治》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到本市郊外實地考察鹽堿地情況,實地認識中低產田。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實地觀察來認識自然災害。例如:2009年10月的連陰雨一直持續六天,造成許多農田被淹,農作物嚴重受損,甚至有些房屋被沖毀,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親耳聽著鄉親們的介紹,學生們心情都非常沉重,陷入了深思。
這時,老師因勢利導地講解此次持續降雨的原因、危害,并指出我們黃驊地區也是秋季連陰雨多發的地方,也是寒潮容易發生的地方。“那我們該怎么辦?”一位男同學迫不急待地問。“問得好!這就是老師帶你們來考察的目的,大家和老師一塊兒來想想辦法……”老師表揚了他。回到學校,學生們認真填寫了考察報告,尤其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談了許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綜上所述,鄉土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鄉土感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全方位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從而較好地做到使學生以較高的熱情去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最終達到順應社會的需要和時代要求,成為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鄉土地理的小論文】相關文章:
鄉土地理小論文03-16
泉州鄉土地理小論文800字03-16
談鄉土地理與地理教學結合論文06-18
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的應用論文06-20
關于鄉土地理高中論文06-12
地理的小論文03-16
地方鄉土地理教學綜述論文06-18
鄉土地理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意義論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