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技能的調查論文
論文摘要: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必備技能之一。本文根據中美教師教育技術標準的內容,結合我國教師教育現狀編制了一套“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技能調查問卷”,對7所高師院校的三、四年級師范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技能普遍不高,由此指出高師院校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體系、課程設置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技能教師教育技術標準
一、研究的背景
信息化教學“就是指教育者和學習者借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它既是師生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的教學活動,也是基于信息技術在師生間開展的教學活動。”信息化教學過程雖然與一般的教學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方共同活動,但是其最顯著的特色是:重視現代教育媒體和信息技術在教和學中的作用,強調了從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角度來認識、研究教學活動。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特點:
1.它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中開展教與學的過程;
2.它是教學雙方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信息傳遞、交流和探索的過程;
3.它是憑借豐富教育信息資源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過程:
4.它是突破傳統課堂教學限制的活動過程。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信息化教學技能包括信息化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的技能。
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以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能是高校師范生具備教師資格、勝任未來教師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備素質之一。近幾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對信息化教學做了大量,然而對高校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培養、掌握情況缺少量的調查研究。因此,我們嘗試對目前在校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技能水平現狀進行一次調查分析,期望能為我國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技能培養、教師教育研究與改革提供一定的現實依據。
二、研究方法
1.調查對象
從河南師大等7所師范院校的大三、大四年級師范專業本科學生(計算機專業除外)中隨機抽取600名。發放問卷600分,回收552份,回收率為92.O%,剔除無效卷19份,統計的有效率問卷為533份,有效率為96.6%。其中,大三學生為257名(占48.2%),大四學生為276名(占51.8%),文科308名(占57.8%),理科187名(占35.1%),藝術類38名(占7.1%)。
2.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集中發放問卷,集中答卷、郵寄試卷定期回收和通過網絡調查平臺在線答卷相結合的方式完成調查。問卷回收后,先人工剔除無效問卷(漏題、答案自相矛盾的問卷),然后錄入計算機,使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3.問卷設計
(1)對教師的要求
(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制定的《面向教師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中對教師在以下六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①應對技術的概念和操作具有深刻的理解;
②應能夠規劃、設計技術支持下的有效學習環境和經驗:
③應掌握運用技術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實施課程計劃;
④應能夠運用技術優化測驗和評價策略:
⑤教師應能夠運用技術改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專業實踐;
⑥應能夠理解技術應用于中小學的相關社會、倫理、法律和人文方面的問題,并能按照理解正確行事。我國制定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也在(教育中應用技術的)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做了明確而詳細的要求。
(2)問卷的內容
通過對中美教育技術標準的深入學習、研究,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同時結合問卷調查的特點,我們設計的問卷涵蓋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年級、專業、電子信箱等);②教師職業理想狀況;③對教育信息技術的了解、掌握情況;④在未來教學中應用技術的意識;⑤對教學設計的認識;⑥對自己掌握的教師必備素質滿意狀況;⑦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技術的法律倫理問題。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師職業理想狀況:從總體調查結果看,把教師作為自己理想職業的占38.65%(大四年級學生為45.65%,高出大三年級i4.15%);迫于就業壓力愿意當老師的占41.84%;不愿意當老師的占19.51%(大三年級學生為26.46%,高出大四年級13.42%)。
2.對教育技術的認識:認為教育技術是“計算機、互聯網、電視、錄像、投影儀等物化技術”的占14.8296;認為“凡是能應用到教育教學中的技術”的占22.14%;認為“能夠改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的理論、方法和實踐”是教育技術的占56.2996;不了解教育技術的占6.75%(大三為9.34%,高出大四4.99%)。
3.對互聯網的認識:認為互聯網是“一個無比巨大的知識庫,可以查到幾乎所有需要的知識、信息,應大力發展互聯網”的占8.82%(大四高出大三2%);認為互聯網“既是一個包含海量知識、有價值信息的寶庫,人們獲取知識、加強溝通的一個平臺,又隱藏著許多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應加強管理,合理發展”的占89.4%;認為互聯網“弊大于利,應嚴格限制其發展”的占1.69%(大四高出大三2.51%)。
4.電子郵件的使用情況:幾乎天天使用的占6.0%(大四的為7.97%,高出大三6.67%):每周使用一次以上的占14.82%(大四的為20.29%,高出大三11.34%);每月使用一次以上的占17:45%(大四的為21.01%,高出大三7.3996);很少使用的占61.73%(大三的為73.54%,高出大四22.82%)。
5.搜索引擎的使用情況:“遇到問題總是先用搜索引擎搜一下看看”的占17.45%;較多使用的占38.84%(大四的為44.57%,高出大Z11.67%);偶而使用的占32.83%;沒有使用過的占6.75%(大三的為9.34%,高出大四4.99%)。
6.數字圖書館的使用情況:操作熟練且經常使用的占8.26%(大四的為13.04%,高出大三9.93個%);會使用但不常用的占37.90%(大四的為50.00%,高出大三25.10%);沒有使用過的占53.85%(大三的為71.98%,高出大四35.02%)。
7.對常見網絡技術形式教學應用的認識:認為可以應用于教學中的網絡技術形式的順序為:搜索引擎(26.62%),電子郵件(24.73%),個人網站(19.66%),博客(15.48%),Ftp(11.14%)。
8.在將來教學工作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媒體與方法的態度:如果條件允許,一定會使用的占60.04%,可能會使用的占31.71%,現在還不好說7.6996,不會使用的占0.56%。
9.在課堂教學中,確定使用何種教學媒體應考慮的因素:我們從不同年級、學科類別等多個方面對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從總體看來,確定教學媒體類型所要考慮的因素排序是: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35.86%),教學內容的特點(34.28%),取決于使用該媒體所付出的代價與效果比(19.13%),教師的習慣(7.82%),技術含量和先進程度(2.91%)。然而不同學科類別的學生確定教學媒體的所考慮的因素排序有所不同,即大四理科和大三理科的因素排序一致,大四文科和大三文科的因素排序~致。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理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教學內容的特點,而文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
lO.常用軟件的掌握情況:從總體看來,會使用Word字處理軟件的占被調查人數的86.68%,會使用Powerpoint的占77.49%,會使用Excel的占70.54%,會使用Flash的占19.70%,會使用Authorware的占16.70%,會使用Dreamweaver的占5.25%。從年級層面看,大三年級學生掌握Word(89.88%),Excel(78.21%),Flash(41.25%)這三種軟件的比例分別高于大四年級6.18%,14.8%,23.5%:而大四年級學生掌握Authorware(27.90%)軟件的比例高于大三年級23.23%;大四理科學生掌握Authorware(41.77%)軟件的比例高于大四文科學生19.44%。
11.常見媒體使用方法的掌握情況:從總體來看,會使用計算機、照相機和VCD或DVD的比例較高,分別達到了77.49%,77.11%~i175.98%;比例較低的有:幻燈機(31.52%),攝像機(22.14%),錄像機(20.83%),投影機(19.51%)、實物展示臺(11.63%)。從年級來看,大三學生在使用照相機(85.60%),VCD或DVD(82.88%),計算機(81.32%)三個方面比大四學生分別高出16.4%,13.31%,7.41%:而大四學生在使用投影機(23.19%),幻燈機(37.32%),實物展示臺(15.94%)三個方面比大三學生分別高出7.62,l2.03,8.94個百分點。
l2.對現代教育技術媒體、手段在教學中作用的認識: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演示教學內容”的占88.93%,“幫助學生收集、整理學習資料”的占77.67%,“幫助教師計算、統計學生成績”的占74.86%,“幫助教師備課”的占73.92%,“幫助學生探索學習新知識”的占67.92%,“幫助師生、生生交流溝通”的占64.92%,“學生學習的伙伴”的占54.22%,認為“沒什么作用”的占1.50%。
13.現代教師是否需要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方法:認為非常需要的占54.60%,需要的占41.84%,無所謂的'占3.19%,不需要的占0.38%。
l4.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方法對自己的學習是否有用:認為非常有用的占42.78%,有用的占50.84%,無所謂的占4.50%,沒什么作用的占1.88%。
l5.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情況:8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教師應該具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具有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88.18%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識基礎的前提下,能夠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
l6.對師生關系的認識: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的占51.52%,認為師生是平等、協商關系的占34.78%,認為嚴師出高徒,學生應服從教師的教育和管理的占8.91%,認為:二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教師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占4.78%。
l7.對教學設計的認識:87.05%的學生認為教學設計是對教學進行系統規劃的一個套科學、規范的方法和技術;認為教學設計是可以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提高教學能力的方法和技術的占65.10%;認為教學設計是教師必須學習、掌握的占62.66%;認為教學設計就是寫教案的占23.64%;沒聽說過,不知道什么是教學設計的占3.38%。
18.對新型教學模式的了解情況:從總體看來,對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模式有所了解的占53.66%;對基于網絡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有所了解的占31.14%;對拋錨式教學模式有所了解的占11.44%;;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都不了解的占34.71%。從年級層商來看,大四年級的學生對這三種教學模式了解的比例分別是66.30%,40.22%,16.67%,比大三年級的相應項目分別高出26.23%,18.82%,10.83%。對這三種教學模式都不了解的大四學生占17.75%。
l9.要成為未來合格的教師,還需要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85.1896的學生認為還需要學習教育技術理論、方法(包括教學設計、課件制作等);80.30%的學生認為需要學習與他人溝通的能力;76.74%的學生認為需要學習實用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72.98%的學生認為還需要學習信息技術。
20.對運用技術的倫理、法律方面的認識:82.55%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自覺向學生示范傳授與技術運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79.17%的學生認為運用網絡資源應注意尊重原作者的勞動,盡可能注明出處;77.67%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認識到技術是個雙刃劍,盡量防止對教學、對學生不利的一面:75.80%的學生認為不能利用技術手段傳播不正確、不健康的內容;23.45%的學生認為網絡的優勢在于共享,因此任何人可以在教學中使用網絡資源,無須注明出處。
四、討論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和分析,不難看出目前高等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技能不容樂觀,與合格的現代教師還有不小的差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職業理想欠佳
職業理想是人們對于未來的專業、工作部門、工作種類以及事業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職業理想對于青年走向社會具有導向作用,是青年建功立業的動力。然而,此次調查發現僅有38.65%的學生把教師作為自己理想職業。這勢必會對將來的教師工作質量和教師隊伍的穩定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高師院校應通過多種渠道加以引導,并加強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理想教育。特別是在校園中創設一種尊師重教、教師無限光榮的氛圍,對師范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2.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不足
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可以讓教師知道教育教學中的基本規律,明白如何工作可以取得的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及能夠解釋造成教學效果優劣的原因,從而保證教育教學工作的科學化。然而調查結果表明:76.74%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不足;34.71%的學生不了解目前在基礎教育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3.信息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問卷結果看,師范生對于各種信息技術掌握和使用不夠理想,如電子郵件、數字圖書館、搜索引擎等軟件應用比例不高,對常見的教學媒體如幻燈機、攝像機、錄像機、投影機、實物展示臺等尚不能熟練地掌握和使用。
4.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掌握不足
據了解,除了教育技術學專業及個別教育學專業開設教學設計課程外,其余專業均未開設。絕大多數師范生沒有系統學習過教學設計課程。對教學設計的價值、是什么、怎么做等問題并沒有十分清晰的認識。
從調查的整體結果看來,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夠理想。從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對比情況看,大四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相對于大三提高不太明顯,甚至在掌握Word,Excel,Flash等軟件方面,大三學生還高于大四學生(這個結果可能與最近幾年中學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有關)。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反映出大學師范教育對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培養力度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因此,師范院校應盡快積極努力地探索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體系,改革課程設置,提高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等各項未來教師的必備技能,為我國的基礎教育教學做出貢獻。
【淺論師范生信息化教學技能的調查論文】相關文章:
信息化高等數學教育教學淺論文11-14
語文教學論文:淺論語文技能教學-說課06-12
對幼師體育教學中體育技能的調查與分析論文01-21
淺論信息化及西部大開發論文04-24
論文:淺論多媒體教學07-03
微格教學在師范生導入技能訓練中的應用論文01-24
教學技能實踐論文07-24
淺論時間論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