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帶動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論文

時間:2021-02-08 14:59:25 論文 我要投稿

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帶動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論文

  摘 要:在上個世紀末,中國發生了兩場重要的變革:1992年的市場經濟改革以及1997年開始的互聯網熱潮。從中國第一代網民的誕生到Web 2.0時代網絡公民的崛起,經歷了數載。如今,網絡已然成為了與現實交叉互補的生活區、服務區、和民生講壇。每時每刻,都有千萬個公民在網絡空間里表達自己對社會管理的意見和看法,這些意見和看法最終不斷匯集成實實在在的“民意”。而重視傾聽來自互聯網的“民意”,也已成為中國各級政府執政的新風氣。本文將以“網絡公共領域”的概念為出發點,著眼于實際,剖析社會管理過程中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

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帶動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論文

  關鍵詞:網絡公共領域,參與機制,民主

  0. 引言

  在今天,盡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傳統大眾媒體依舊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但互聯網的發展異常迅速。它正逐漸顛覆原有的傳播規則,構筑起一個更為開放、互動、及時的電子空間。互聯網不僅僅能夠方便人、組織、社會之間的溝通,同時也構建出一個特殊的社會空間。這個空間為網絡社會公眾訴求的表達和公共輿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場域”。隨著互聯網這個空間作為公共領域的特征日趨明顯,網絡社會中廣泛達成的自由討論和公眾輿論逐漸也促使決策者將網絡意見納入決策考慮。[1]從民眾自發的角度看,例如網絡上熱門的“孫志剛事件”、“華南虎事件”等都是經由互聯網上的激烈討論,進而影響了現實社會中的決策和政府決策。從政府構建角度看,通過一系列政府領導直接與網民的在線對話交流活動,明確地顯示了公民網絡參與對社會治理的現實影響力以及網絡自身的公共領域功能。

  1. 傳統公民參與機制及其限制

  根據相關研究統計,在我國,傳統的公民參與的機制主要包含三種,即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以及聽證會。但是,社會的快速發展給公民的政治參與帶來了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互聯網運用的滲入,對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不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傳統公民政治參與的弊端日益突顯:信息不對稱、輿論監管不利、發展不平衡以及參與主體缺乏積極性等矛盾都在阻礙著公民的參與效率的提升。[2]結合社會實際,傳統公民參與機制的限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 眾參與渠道較少,參與的組織性質單一

  社會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公共管理更強調公共管理活動的高效率。[3]目前,傳統的公民參與渠道較少、參與的組織性質單一,這直接影響到公共決策的質量,使得公共管理活動的效率的低下。其次,無法實現最大限度的民主。也就是說,代表的意見能否具備最大限度的代表性成為阻礙公共決策效率最大化的一個障礙。

  1.2 參與制度不夠完善,公民參與意識較薄弱

  公民參與的一般形式只是做到了各位代表的公共討論,但并沒有做到各方觀點的聚合。“代表們”不可能代表所有人。因此,會影響到政府工作的效率。此外,在社會管理中,公民參與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社會管理活動的實際運行。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強調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參與”,更注重的是“實際的參與”、“參與效率最大化的參與”。

  2. 網絡公共領域的興起

  如上文所述,在網絡興起以前,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途徑較少,信息閉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公民逐漸開始把互聯網當作公開陳述和討論的平臺,于是在網絡空間上,一個特殊的“場域”便形成了。

  2.1公共領域的涵義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概念,是當代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換》一書中提出的原創性模型。他認為:“公共領域是置于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間,借由公共領域中的理性辯論形成公共意見或輿論,保證一般個體得以參與社會與國家狀態的論辯與了解。” [4]

  簡而言之,公共領域是介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一種社會力量。它通過公共輿論的力量來維護公正、合理、正義的原則,對抗政治的強權和商業邏輯的支配性霸權。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網絡媒體的發展,公共領域概念的實踐意義越來越受到重視

  2.2 網絡公共領域的特征

  中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府極為關注廣大民眾的呼聲。“網絡公共領域”正是很好的充當了政府與民眾互動的中介角色。通過計算機中介傳播與信息通信科技構筑起的討論空間,為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帶來更多的自發性和主導權。公共領域的兩個重要特征是平等參與和開放性。[5]網絡公共領域則不同于以往表述的公共領域。除上述特征外,它還有著以往公共領域不具備的特點:

  2.2.1 網絡公共領域的開放性

  網上公共領域的參與者可以自由、平等、理智地參與政府的公共事務討論,可以提出或質疑任何主張,并發表批判性意見。人們可以通過多元的渠道獲得并交換信息,使政府與民眾之間達成及時有效的雙向溝通,并且,公眾之間的`互為主體的多項溝通也能夠得以實現。

  2.2.2 網絡公共領域的互動性

  通過網站、論壇、電子郵件、新聞組等多種方式,互聯網可以為人們提供成本最低而交流傳播面最廣的公共參與途徑。在網絡空間里,信息以數字化的比特形式存在,并能夠以光速無障礙地進行傳播。網絡公共領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平等的、去中心化的公共討論空間,引起了政府治理與公民參與從單向到交互的質變。

  2.2.3 網絡公共領域的匿名性

  在以往的公共領域中,人們往往是面對面交流,所以參與者的身份通常都是外顯的。而出于保障隱私的考慮,互聯網自建設之初,就沒有設定有效的身份識別功能。人們在匿名的情況下,對發表意見持有更大的熱情,并可以暢所欲言地進行討論。在這里,人們拋開了自己與別人所處群體的差異,使得網絡空間演變為政治表達的聚集地。

  2.2.4 低成本的公共參與

  公民個人只需要一臺能上網的電腦并支付必要的網費就可以實現大范圍的信息傳遞。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網絡論壇、網絡新聞組里獲取信息、交換并表達自己對社會公共管理的意見。其中一個很具現實意義的例子就是:每年都會有近3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相聚一堂,代表十四億中國人參政議政。而通過網絡公共領域,普通民眾將進一步融入到各種公共決策中去。網絡公共領域正在擔當起民意直通車、投票箱、民生講壇的角色。相信在未來,每一個網絡公民都會成為“不列席”的人大代表

  3. 公民網絡參與的具體技術途徑

  具體而言,公民通過網絡技術行使政治參與權的途徑主要有:

  3.1 對公共事件的即時響應:

  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

  QQ、MSN等即時通訊工具是公民在網絡參與中,實時信息交流的典型體現。據CNNIC第21次調查統計,網民接入網絡后的第一件事是通過QQ、MSN聊天的比例占到了39.7%。李永剛.我們的防火墻: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帶動公民參與機制的轉變論文】相關文章:

公民參與公共預算的新技能與新策略論文02-28

網絡出版語境下編輯角色的轉變和發展論文05-28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研究論文05-23

網絡發展探究的論文05-12

公共產品理論發展論文02-27

如何提供參與空間促進主動發展論文05-11

留守童成長發展機制研究的論文02-17

公民網絡隱私權的刑法保護論文04-26

農業科技支撐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論文11-03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资源站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无幕码中文字 | 亚洲日韩欧美香蕉一区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