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一中 陳敏
題記:
你如果一半時間讓學生在活動,你是個合格的老師;如果2/3的時間讓學生活動,你是一個好老師;如果3/4的時間都給學生,你是個優秀老師;你要是把全部時間都給學生,老師只是幾句點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級教師了。
關鍵詞:閱讀 閱讀習慣 四遍讀 閱讀規范
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靈對話;寫作,是借助筆墨和自己心靈對話;上課,是借助教師和文本對話;交際,是自己和同學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對話。通過各種卓有成效的對話,讓學生樂學語文,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
在當今信息膨脹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閱讀是不可替代的。看電影、電視時,你可能較少思考,更少想象,聲音、圖像……一切都是設定好的,你只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接受者。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語言文字可以為你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你能夠與遙隔千載的先人們進行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你的心靈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個想象的世界里翱翔……閱讀能夠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美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有這樣一句名言“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它把書對人的影響力,對人的心靈塑造說得形象而深刻。的確,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中學生,閱讀的作用尤其重要。“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禮”就是說:通過閱讀可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使自己成為修養良好的人。
此外,從提高寫作能力來看,閱讀是根本,是前提。抱怨寫作沒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書讀得少。因為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抒發,是表達。自古便有“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警言在告誡我們。要廣泛閱讀。畢竟一個人的直接經驗相對來說較少,需要間接經驗來補充、豐富、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而閱讀便是間接經驗。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讀”需要一定量的積累,長期地,持之以恒地,這樣定能收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二、閱讀教學現狀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能力訓練有如下規定:
1、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2、感受課文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情感3、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4、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5、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性的語句。6、看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了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7、根據不同的表達方式和體裁特點閱讀課文。8、從課文的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態度或觀點。9、就課文的內容、語言、寫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10、體會課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層含義。11、欣賞課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12、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13、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不動唇、不指讀。15、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鐘500字左右) 閱讀淺顯的文章,把握大意。16、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17、用摘錄或制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的材料。18、寫讀書心得筆記。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實用性”、“應用性”說到底就是“應試性”,是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具體體現,初中語文教學的根本弊端表現為教師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學生是“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就不學”。這必然導致我們有一些教師把語文學科的任務局限于語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語文素質的培養不顧,熱衷于大量的字、詞、句、篇所謂的“基礎訓練”,上課過程可概括為:一注音,二解詞,三分段,四主旨,五特色,六練習這種僵化的模式,。迫使學生無奈地沉浮于茫茫題海的無助與恐懼之中。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停滯不前,導致學生語文整體素質的下降,導致初中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去甚遠。
三、閱讀指導。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閱讀習慣,指的是學生在閱讀行為中針對閱讀對象(即文本)所表現來的一種行為特征。它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的。閱讀習慣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閱讀習慣的表征是閱讀行為中的思維方式,以及適應這種思維方式的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讀書”(葉圣陶語)。
首先要培養好的預習閱讀習慣:速讀課文直至熟讀課文,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提出難以理解之問題。我認為,讀一遍文章,比讀十遍提示有好處。
我們看到,有相當一部分的課前閱讀提示是按啟發性的原則來寫的,學生在預習中讀了這樣的閱讀提示,的確能收到迷途指津之功效。但是,即使這樣的啟發、點撥、指引,也應當是在學生對文章作了充分的閱讀之后的事情,不應當在學生還沒有閱讀課文的時候,就告訴他應該注意什么,他在閱讀中能學到什么。所有這一切都應當是由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自主的去探索,甚至只能是摸索。子曰:“不憤不悱,不啟不發。”在學生還沒有閱讀課文,還不知道課文寫的是什么,還沒有形成自己對作品的態度觀點和看法,即還沒有進入憤悱之境的時候,為什么要急著啟發他呢?或者說,尚未迷途,何需指津!
習慣經反復訓練可以成為天性中的一部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a) 培養查閱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于難以認識、理解的字、詞、句及時查閱工具書,直到弄明白為止。有輔助資料盡量參照、查閱,以加強理解。
b) 培養下批注的習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討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對領悟之處也作下特定的標識,以備忘卻,必要時還可用幾個簡單的字進行旁注。
c) 培養作讀書卡片的習慣。將文章的內容濃縮在小小的卡片上,將書讀薄;將優美的語句或新了解的知識摘抄下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d) 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學者先要會疑”(程頤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語)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
e) 培養與他人交流閱讀心得的習慣。“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體、體味局部,并充分體驗到讀書的樂趣。
f)培養速讀習慣。即集中注意力默讀課文,不動唇、不指讀 (每分鐘500字左右)。
學生要養成好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習慣要靠培養和訓練,才能知其要領,明其方法。教師必須注意科學地把握訓練的環節,解決如何把零散的內容實行有效的組合,使之成為一個嚴密的整體,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網絡的問題。
課內閱讀訓練----四遍讀
“語文教學讀為本”,引導學生閱讀,應在“讀”字上下重錘,我認為可以采用四遍讀的策略--
讀書四遍:用心閱讀,可出聲、可默讀,可獨立讀、可小組輪讀,因文因人因班情而異;在書的空白處筆錄收獲,可文字、可符號--所提要求,應盡可能地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就不至于過多地打斷學生的思路,干擾其正常的學習。
⒈感悟讀:整體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狀態下,集中精力讀正文,把握課文大意,感受作品內容,體驗作者情感,生發閱讀靈感,并及時記下閱讀中忽然出現的感受和發現:包括聯想想象、啟迪感悟、豁然開朗的感覺等。
⒉全程讀:全程精讀教材。包括單元提示、課前提示、正文內容、課下注釋、課后練習及其他相關材料。之所以全程閱讀,一是借助輔助資料,幫助學生換位思考,從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讓學生對課程標準、編者意圖有所把握,從編者的角度認識作品;三是學習了解作品中新出現的詞語--包括會認、會寫、能理解、能運用;四是借助各種資料,深入理解作品,讀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五是質疑問難:用懷疑的目光審視課文:劃下不理解的語句,提出不明白的問題,發表與作者或別人不一致的看法,對語言評頭論足,給作品挑毛病。
⒊思考讀: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表述,讓讀書有所指向,使閱讀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所謂問題,主要是學生自己讀書中發現的問題,也包括課文編輯設計的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提示的重點問題。帶著問題去精讀、研讀、反復讀,邊讀、邊思、邊記錄,這是整個自學的核心環節。目的有六:①積累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須積累六個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會信息、應包含的知識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頗具魅力的語言信息、學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讓學生養成讀書品味、“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③結合上下文和讀者自己的生活見聞、經驗、閱歷、體驗等走進作品,與作者對話,對課文進行由淺入深、多角度、多層次的個性化的揣摩、領悟。④讓學生從中悟出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方法,在讀書中學會閱讀,學會寫作;⑤實現閱讀中學生自身認識上的飛躍,從中獲得許多人生啟迪:⑥有所質疑、有所探究。
⒋鑒賞讀:品味欣賞作品的美。既然是屬于拿來教學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許多稱道的東西,特別是語文味濃厚的語言。因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語言,學習值得學習的精品語言,對這些語言要引導學生學會去品味、去鑒賞(廣義的)--包括對精美語言的鑒賞(遣詞造句的妙處,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結構的鑒賞,文體風格的鑒賞,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美與靈性的感悟,在開發自我觀察力與想象力和生命靈性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現力。
就一篇文章而言,亦可從以下一些具體的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
⒈此文是否能引起你情感方面的共鳴?文章能讓你受的哪些啟發?
⒉讀罷此文,你感受(印象)最深、收獲最大的是什么?
⒊你喜歡文中哪些內容和語言?能結合生活閱歷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嗎? ⒋你若也有相應的材料,假如讓你寫篇文章,你將如何從所讀文章中有所借鑒、有所創新?如何行文?
⒌學習文章后,課文后面的思考探究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到什么程度?
⒍作品哪些地方引發了你的聯想和想象?
⒎你有文中類似的生活、認識和體驗嗎?說說看。
8假如讓你當老師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你將確立怎樣的目標?從什么地方入手?選擇哪些內容?采用什么方法?
9.假如您想向你的好朋友推薦此文,你會怎樣介紹?
這些方面,每次選擇一部分展示出來,做到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有所選擇,有所取舍:因時而異--每次上課,每篇課文根據教學目的、教學時間、教學情景的差異,可以有所側重,有所突出;因文而異--不同文體的作品,要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獨特性。總之,力求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盡其所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一篇文章經過這樣用心的、反復的閱讀幾遍,一般問題都能自讀解決,同時對文本也能有自己的獨到深刻的見解和感受。
在學生自讀時,教師可作這四方面的事:①和學生一道讀書,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教師不要忽視自我的存在,從自己的人文視野、生活閱歷、性格習慣、心理狀態、興趣愛好出發,有所思考的讀、有所聯系的讀:或主旨、或題材、或手法、或語言,或讀有所啟發、或讀有所頓悟、或讀有所聯想、或讀有所疑惑,進而再讀、思考、探究、實踐。此外教師的自我解讀還有更獨到的育人價值--以自己良好的習慣感染熏陶學生,進而讓學生從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②采取個別點撥的策略,除學生自學中極個別的普遍問題外,一般采取誰有問題對誰輔導的個別方式,這樣一來教師就能真正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又能避免因教師統一講解而對學生個體的自學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③引導學生養成筆錄靈感的好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將思考情況記錄在案,能防止遺忘,保存思維軌跡,以便進一步的去拓寬、加深、完善、提高、創新;再說,每個學生性格不一,老師提問時,有的喜歡回答,有的不喜歡回答,若事先讓學生記下自己的學習思考所得,教師不必再讓學生舉手而可以叫任何學生回答,從而達到面向全體的目的。④通過巡視等方式了解、督促全班學生向著既定目標認真自學,了解每個學生自學的情況,督促極個別的、心不在焉的學生,對那些過于偏離方向的學習行為予以提醒、約束和引導。
課外閱讀指導-設計閱讀筆記模式
要搞好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使語文教學真正踏準時代的節拍,必須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呂叔湘先生在總結了新時期語文教學得失后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地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
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二是指導學生理解和積累,三是幫助學生選擇讀物。興趣的培養主要是挑選他們喜愛的讀物,習慣的養成前面已經講過了,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理解和積累的指導我主要從建立閱讀規范,設計讀書筆記模式入手。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是過程與方法卻不能千篇一律,因為學生的閱讀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行為。那么如何找到規律與個性的結合點,應該是我們建立閱讀規范的突破口。略讀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馬觀花、讀而無獲”。針對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我設計了這樣一種閱讀筆記。把閱讀要求作為一個底線拉出來,使閱讀目標具體化,適合學生操作;同時為了照顧到學生的閱讀個性,在使用的過程中我給學生幾點提示:
1.在速讀的基礎上完成。每天用20分鐘左右讀一篇精美文章并做筆記。
2. 筆記里的內容不必每點都寫,可以放棄2-3點;
3每周設一節閱讀討論課(自習課),大家交流閱讀體會,朗讀佳作名篇,互相分享發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閱讀筆記模式如下:
文章題目
整體感知
興趣點
疑難點
拓展聯想
精品語言
結構提綱(特別針對議論文)
建立閱讀規范,等于為學生搭建一個“腳手架”。把閱讀分解為“讀什么”和“怎樣讀”兩個問題,“讀什么”主要就文章的內容而言,包括對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對藝術形式與風格的領略和鑒賞,下面又設計四個“點”(、興趣點、聯想點、信息點、質疑點)予以支撐,使學生對內容有所把握又不落窠臼;“怎樣讀”主要就讀書方法而言,我們力圖引導學生“讀進去”,還要“讀出來”,以“趣”導入,以“法”約束,從“無法”到“有法”,再從“有法”到“無法”,最后進入獨立閱讀的自由狀態。對學生來說這中間必然要經歷一個痛苦的然而卻是必需的規范過程,即養成“不動筆不讀書,不思考不讀書”的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就會從中受益,他們帶著明確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態進入閱讀,閱讀中有緊迫感但沒有被動感,閱讀之后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和發現的問題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就形成了一套簡便易行、實用有效的閱讀筆記。
第三,學生在讀好課本的前提下,我推薦讀《語文報》《讀者》《智慧背囊》《時文選粹》《精美散文》《上帝的笑》等書報。這些書報中的文章,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秀的文章;課代表根據需要,還可以有計劃地到圖書室挑選一部分圖書,讓學生根據需要閱讀。這樣學生將讀過的內容寫到讀書筆記上,并寫出自己的體會及評價,老師定期檢查,、督促,讓學生讀有所獲,學有所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
小結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自能讀書”。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積極主動地練好精讀、略讀、快讀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習就會“源深而流遠,根固而木長”,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原載《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2期。
(2)《從冗雜走向簡約---我理想的閱讀教學 》
(3)《語文教學心理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 .9《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5)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 .9《論中學生主體性課外閱讀的指導》
2003.9.25
[初中語文閱讀訓練 (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初中語文課前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