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枚銅板的故事與好肉和尚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對于班級的中、差生的心理輔導(教師中心稿)

發(fā)布時間:2016-6-20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武漢市第二十三中學      張淼

內容提要:

通過建立學生的心理資料檔案和家訪的方式,分析個別學生的具體問題,采取鼓勵、肯定、表揚的方法排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由興趣學習向自覺學習過渡。

關鍵詞:

    道德認識、傾向性學習、興趣學習、理智性學習、自覺學習、

正文: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十枚銅板”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很吝嗇。有一天,他撿到了十枚銅板,晚上回家時不慎掉了一枚。吝嗇鬼十分懊惱,又舍不得放棄那一枚銅板。于是,他就花掉了手中另外的九枚銅板去買蠟燭,點著蠟燭在回家的路上反復的找尋。結果--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因小失大的故事。每次聽到這則故事的時候,總有人語重心長地教育你: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學會隨機應變;要學會放棄云云。顯然,這個故事只是被人們當作一則可笑的寓言故事來看的。

    可是這則故事所講的道理卻讓我在剛剛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初中班主任時感到十分的迷惑。我是不是應該以那個吝嗇鬼為誡呢?是不是應該,因為個別學生成績差、表現(xiàn)差就放棄他們,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數(shù)學生身上呢?

    我將我的迷惑寫信告訴了父親。父親在回信中只講了一個“好肉和尚”的故事。從前有一位化緣的游方僧,一天他來到一個集市。看到了一群人正圍著一個屠夫在買肉。屠夫一邊熟練地切著、割著,一邊大聲的吆喝。這時,有一個人對屠夫說:“給我一塊最好的肉。”屠夫突然放下手中的刀,看著這個人說:“客官,您看!哪一塊不是好肉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站在一旁的和尚頓時大徹大悟,頓悟了多年未曾參透的禪機。于是和尚就給自己取名叫“好肉和尚”。和尚參透了什么,父親沒有言明,只在信中寫下了這么一句“如果你能以父母之心來對待他人的子女,這則故事你就能讀懂,你迷惑的濃云也就云開霧散了。”

    對待差生,老師們往往喜歡“一言以蔽之”。殊不知這種把差生類型化的方式,自然不自然地將許多學生推進了惡性循環(huán)的死胡同:成績差--不被老師重視,甚至被老師、父母輕視--接著成績更差--然后行為習慣出現(xiàn)了偏差。雖然學生們是有著許多共性的,同時他們也有著差別迥異的個性。往往這些個性更能影響學生的道德、認知、修養(yǎng)、心理等各個方面。但是個性又常常被“一言以蔽之”所忽略了。

    道德的認識有三個基本的環(huán)節(jié):道德知識的掌握、道德評價能力的發(fā)展、道德信念的確立。

    學生對于道德知識的掌握,往往以道德概念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種道德概念,在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的大腦中又往往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存在。道德評價是一種智力活動,道德評價能力的發(fā)展水平是道德認識形成的主要標志。對于初中生的班主任,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是一項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工作,這需要班主任更好的指導,逐步地培養(yǎng)出來。道德信念的確立,就是在前兩者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結果。對于初中生來說,道德信念中更重要的是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道德信念的確立,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甚至貫穿于人的一生的。而中學生道德認識水平主要表現(xiàn)在知識的學習、掌握的過程中及平時的行為習慣上。人的認識水平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是從傾向性學習,即興趣學習,向理智性學習,即自覺學習發(fā)展的。傾向性學習,即興趣學習。在這一階段,學生學習是沒有明確的理智目標的,學習只為一種偶然的興趣。屬于偶然的、自發(fā)的學習,在這個階段的學習往往帶有強制性。理智性學習,即自覺學習。這個階段,學生學習有明確的目標。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態(tài)度主動、熱情。屬于必然的、自覺的學習。在這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往往能充分發(fā)揮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初中生主要是處于前一個階段,即傾向性學習,也就是興趣學習階段。

    我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是一所普通中學中的一個很普通的班級。學生大多來自于學校附近的居民小區(qū)。很多學生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之中,父母工作,這部分學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40%左右;生活在三口之家的學生占20%左右;單親家庭占12%。學生的父母有一人下崗,或兩人雙下崗的家庭占50%左右。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們在家庭中很少能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直接的幫助,正如學生的家長經(jīng)常對老師說的:“我們現(xiàn)在只能管管他們的生活了。”學生中也存在有一些厭學情緒。

    針對這些問題,首先,我給每一位學生建立了一份個人心理檔案。檔案中詳細地記載了學生的姓名、年齡、愛好、特長、身高的變化,體重的變化,與老師談話的記錄,家訪的記錄,每次考試的成績記錄,老師對他的觀察、分析記錄,他所獲得的各種榮譽。總之,一個學生三年的成長經(jīng)歷被詳細的記錄在這份個人心理檔案之中了。三年后就積累成了一份詳盡的個人成長史。

    當我第一個學期結束時,把這份檔案發(fā)給學生時,學生普遍感到了驚訝,同時他們也感到了一份親切。他們沒有想到老師會這么認真地觀察了他,他們有了一種被重視的感覺,他們認為自己在老師的心目當中原來是這么有地位。同時他們也感到了自己在班級之中是那么得重要,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最明顯的變化是學生主動找老師談心了,主動與老師交流了。這么一來,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更近了,更便于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班主任也就更容易排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因此,在這個班級初二年級時,并沒有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初二現(xiàn)象”,沒有明顯的出現(xiàn)兩極分化,厭學等現(xiàn)象。反而,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學著對自己進行觀察、分析、評估,逐步學著了解自己,學著主動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方法被學生們引進到了學習當中后,他們開始注意對于知識的歸納、分析、總結。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加速了學生從興趣學習向自覺學習地轉變。這寫是我并沒有在事先所沒有想到的。

    其次,通過觀察、分析后,找個體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對癥下藥”的心理輔導,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謂的“因材施教”。其中,家訪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通過家訪第一可以是學校與家庭聯(lián)系起來,更有效的建立一種針對學生個體的管理方法;第二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狀況,為制定針對學生個體的教育方法,作好充分的研究準備工作;第三可以讓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一位女生叫屈曉思。她是中途從外班調入我班的,而且還是一個借讀生。性格內向,文靜,基礎知識比較薄弱,但學習認真刻苦。通過我的觀察發(fā)現(xiàn),她學習成績不好主要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當。同時,因為她是借讀生,成績不好,害怕老師輕視她,又背上了很重的心理包袱。這時,我就主動找她談話,排解他的心理壓力,幫助她分析存在的問題。并與她約定,共同研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樣,首先通過家訪與她父母取得了聯(lián)系,共同觀察、研究、分析她的現(xiàn)狀。然后,把她的家長、各科老師以及她本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討,指出她在學習方法上的不足,以及以后應該如何改進。這為女生在這個過程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針對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且,在老師對她的幫教過程之中,丟掉了原先的心理包袱。最后在中考中,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分數(shù)線,進入二十三中學習。

    有一位學生叫阮文俊,是一個很活潑的男生。他學習很刻苦,但很馬虎,成績總徘徊在中下游水平。因此在初二上學期開始的時候,他產生了灰心、失望的情緒。同樣,也是首先與他談心,疏導他的心理,幫他找差距,想辦法,卻始終不得要領,效果并不明顯。在家訪的過程中了解到,這個學生的自尊心很強,而他的學習成績不好,總讓他感到比別人差,比別人笨。在這種心理壓力之下,他的學習總是很難有所起色。在初二下學期的班干部改選中,鼓勵他積極的去競選班委中的生活委員一職。這一次成功的競選讓他恢復了許多自信心。在班級管理中,我發(fā)現(xiàn)他的確有很強的號召力和組織能力,并且辦事認真負責。為此,我多次在各種場合中鼓勵他,表揚他。使他恢復了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并引導他把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認真負責的精神,運用到學習當中去。他的學習成績也有了質地飛躍。中考中,他以全班第四名的成績考入了高中。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赫洛克實驗”。他在三組學生中傳授同樣的知識,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第一組學生采取鼓勵的方式教學;第二組學生采取批評的方式教學;第三組學生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對學生的成績不表揚鼓勵,也不批評。結果第一組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兩組的學生。因此,鼓勵、肯定、學生的能力,表揚學生的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班主任在心理輔導中的首要任務,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因此,我在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中,始終注意使用鼓勵、肯定、表揚的方式。同時,在家訪中也注意給學生“留面子”。讓學生始終覺得老師是重視他的,是在關注他的。幫助學生盡快地由興趣學習階段轉變到自覺學習的階段。形成一種良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心理,即學習興趣高,學習積極主動--成績提高--得到老師的鼓勵--學習下去進 一步提高,學習更加主動--成績進一步提高。

    初中學生的生活方式十分簡單,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之中。在家庭之中他們以個體的形式生活;在學校之中以社會人的身份生活。因此,就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毫不吝嗇地鼓勵、肯定、表揚學生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績、進步。讓他們進入到學習當中時始終有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在學習時始終有一種成就感;生活在班集體之中時始終覺得自己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一員。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加速學生從興趣學習向自覺學習的轉變。

有一位老師偶然地在公共場合叫了一個學生的小名。這個學生頓時感到了親切,甚至感到老師是喜歡他的,關注他的。他也因此喜歡上了這位老師,以及這位老師所教的這門學科。老師無意間的一個舉動,對一位學生的改變竟是如此的巨大,可見,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之中有著何等的地位?作為一名老師,特別是班主任還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聊齋志異*黃英》之中有這么一句我始終記得“種物不佳,培灌由人”。作為班主任,我們也許應該向“十枚銅板”的故事中的那個吝嗇鬼學點什么!或許應該好好領悟“好肉和尚”的故事中,屠夫的那一句話!

參考書目:

    1、《教育心理學教程》  洪波 編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年版

[十枚銅板的故事與好肉和尚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對于班級的中、差生的心理輔導(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家長教師教育學生的故事

2.

3.激勵學生的故事

4.

5.

6.

7.

8.

9.我們的故事作文3篇

10.塞翁失馬的故事啟示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午夜福利717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品 | 色偷偷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欧美中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