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陳祥書
江淮文化園,坐落海安縣城,位于鳳山北路;占地262畝,建筑近7萬平方。它東鄰紫石中學,西靠鳳山花苑;南接廣福禪寺,北倚義烏商城。它以文化為元素,演繹江淮文化的起源;以歷史為底蘊,演示江淮文化的發展;以園林為平臺,展現江淮文化的歷史;以人文為特色,鑄就江淮文化的景觀。2013年,被譽為中國當代最大的藝術品;2014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走下公交,東門進園;遠看東門,門柱有聯:遙想青墩,誰諳淮左遺存史?東來紫氣,客醉蘇中植物園。走進東門,正前是躍龍橋:單孔石橋,飛架東西;美眉彎彎,倒映湖上。站立橋上,舉目東南:白龍湖,波光粼粼;龍光閣,亭形圓圓。轉眼西北,神思遐想:白牛化白龍,白龍飛九天。相傳,龍王幼子小白龍,生性頑皮。有一次,攪翻了洪澤湖,淹沒了大片農田;被玉帝罰下海安青墩,變成一頭小白牛,被一名童養媳收養,并受到悉心照顧。十年后,小白龍獲準重回天庭,再登龍位。為升華十年戀情,他讓小媳婦抓牢牛尾,同去天堂,共享幸福。誰知他化身為龍,剛進天門,天門卻突然關閉,截下一段尾巴,將小媳婦擋在門外。無可奈何,小媳婦懷揣尾巴,回到凡間,出家為尼,四處化緣,歷經艱辛,建起躍龍橋,以此紀念白牛化龍,飛升九天。走上青墩路,踏上盤龍嶼;邁步西南行,西有蓮柳榭:盤龍山下,白龍湖邊;坐西朝東,開面三間;青瓦白墻,古色古香;有蓮有柳,有水有榭。走近觀看,大門兩柱,鐫有對聯:移來天河栽紅蓮,借得蓬萊插翠柳。江淮海安,白龍故里;青墩神話,文化傳說。
轉身向南,穿過青墩路;拐彎向東,登上思賢橋:橋身,毫無裝飾;橋石,紋理可鑒。橋下,碧波蕩漾;橋頭,綠樹成蔭。據介紹,該橋為整塊漢白玉石,是現場雕洗成型;用材近100立方米,耗資約300萬元;名列“國內少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越過思賢橋,向南不遠,就是發繇亭:青石千噸,耗資百萬;雄偉莊重,典雅美觀。造型方正,顏色青灰;四周圍欄,上下兩層。上層,立柱八根,圓圓鼓鼓;下層,大柱十六,方方正正。巧妙奇特,享譽“天下第一”;穿越時空,遙接春秋歷史。發繇口,位于海安,濱江臨海,為春秋時“鹽場之咽喉,江北之鎖鑰”。據史載,公元前483年,發繇口諸侯會盟:為進一步稱霸天下,吳王夫差在發繇口召集四國君主舉行盟會;由孔子大弟子子貢擔保,四國君王應邀前來與其會盟。向西向南,就進入青墩文化廣場:道兩側,排列圖騰石柱;柱頂上,置有青墩文物。仔細觀看,石柱方形,高約三米;腰有石箍,雕飾古樸。抬頭向上,一一觀賞:有鹿角陶鬶,有玉琮陶壺,有陶杯陶罐,有陶豆陶鼎。最具代表性的,是帶柄穿孔的陶斧:它體現了青墩文明,解答了制斧謎團,被譽為“中華第一斧”。發繇會盟,文化歷史;青墩文物,文明古老。
出青墩廣場,向西北行走,正北有安定閣:閣高三層,面闊三間;青瓦覆頂,飛檐翹角。頂層正中,題額“安定閣”;中層中間,掛有一聯:興學以立規,明經達用;成才在教化,復理歸仁。安定,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教育鼻祖;曾講學鳳山書院,推動海安教育,發展江淮文化。安定閣西,為雄壯的漢青樓:上下三層,左右五間;中置門樓,門面三間。門樓上方,設有方亭:上層中央,豎匾“漢青樓”;亭南兩柱,刻有對聯:鐵骨丹心,正氣煌煌光史冊;黃鐘大呂,罡風浩浩壯神州。汗青,源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漢青樓,紀念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從元營脫險,途經海安,渡海南歸,忠君報國。再向西北行,路東有后樂軒:縱向三層,橫向七間;青瓦紅柱,白墻明窗。二層中央,設有軒頂;軒頂三間,掛匾“后樂軒”。后樂,語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樂軒,紀念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在海安東臺,修筑海堤,抵擋潮水,為民造福。走入一樓,內有“世界第一大畫案”:長13.4米,寬1.7米;整株紅鐵木,重約30噸。宋代三賢,文化精神;結緣海安,影響深遠。
繼續向北,為鳳山書院:青磚黛瓦,院落四合。抬眼院門,兩側刻聯:鳳至祥和,五經六藝人文立;山高仰止,九有八荒教化成。跨進大門,轉彎向東,院東為文昌閣。拾級而上,觀看閣柱,篆刻聯語:魁星高照才星出,國運昌明文運通。邁入閣內,內奉文昌帝君:漢白玉石,重達數噸;坐東朝西,襟正坐端。走上前去,細細觀賞:雍容慧顏,方面高鼻,慈眉炯目,長須大耳;端莊逼真,栩栩如生。邁出文昌閣,向西北是杏壇:建于高臺,面于正南;立柱紫紅,屋頂青灰;前有臺階,周有回廊。前檐正中,懸匾“杏壇”; 前廊兩柱,雕刻聯句:大道將行也,先師含笑;小康已現焉,華夏騰飛。登上臺階,進入大廳;廳內正中,聳立孔子站像:服飾師表,姿勢行教;表情溫厲,神態恭安;雙手上舉,對天作揖;莊嚴慈祥,謙和智慧。塑像上方,橫匾“萬世師表”;站像兩側,懸掛對聯:德參天地,萬邦景仰;道冠古今,永世馨香。跨出杏壇,向西是學海堂:面寬五間,屋瓦青灰;階寬廊長,柱紅墻白。走廊正中,橫匾“學海堂”;廊前兩柱,雕有一聯:備經史子集,供人閱讀;展詩書畫印,任爾觀摩。堂內,北側立九龍盤柱;寓意,學子如九龍騰飛。鳳山書院,文化教育;先賢大儒,教化傳統。
走出書院,轉身東行,便是明道橋:單拱如虹,平架湖上;橋面寬闊,石欄精美。徜徉橋上,環視左右,凝神一思:江淮文化,包傳說文化,含歷史文化,涵精神文化,容教育文化;江淮文化園,替江淮立言,為文化代言,續明道學風,圓文明夢想。過橋往東,揣摩明道,恍然大悟:江淮文化園,物化神話,重溫歷史,傳承精神,教化傳統,但最最核心的,是明道圓夢。
【附記】據介紹,南大門為主入口,即將開放。它古樸雄渾,雕梁畫棟,被專家譽為“中華園林第一門”。
陳祥書
[江淮文化園(陳祥書)(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美術教師隨筆
2.教師工作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5.教師數學隨筆
6.教師研修隨筆感言
7.教師假期生活隨筆
8.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9.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10.教師隨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