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課教學觀的倡導者

發布時間:2016-1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特級教師汪南松語文教學觀及實踐評介 

 安徽 汪啟明

1994年春,安徽省教科所中學語文視導組赴安慶調研《紀要》中有這樣幾行文字:“潛山野寨中學汪南松等五位老師近幾年來,在省級以上的刊物發表關于中學語文教研文章共43篇。一個學校的語文組取得這樣成果,這在全省尚屬罕見。”面對如此熱情洋溢的評價,我們自然把目光投向該校語文教研活動的核心,“人課”教學觀的倡導者、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汪南松老師。汪老師現任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教研員、安慶市政協常委。1996年5月、1997年4月先后被評聘為安慶市教壇新星和安徽省教壇新星語文學科評委。從教40年來,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進行科學研究,潛心探索中語教學科學化、藝術化的一般規律和具體規律,博采慎取,提出了“人課”教學觀,逐漸形成了實而不泥、活而不亂、樸而不澀和巧而不浮的嚴謹而又寬舒的教學風格,獲得了一系列頗有分量的教學教研成果。概觀汪老師“人課”教學觀的內涵,即一個中心,三個支點。

所謂一個“中心”,即“語文學科是一門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生存、發展的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基礎學科”。汪老師認為,在教育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系統工程中,盡管各門學科都有其獨特作用不可或缺,但語文學科居于前沿,是領頭學科,在優化人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過程中,沒有別的哪一個學科能像語文學科這樣全面深刻地經常性地發揮作用,因為成功的語文教學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認識、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說的“調和發達”,從而養成“靈肉一致的人”。因此,“人”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立足點與歸宿點,當然成為語文教學的“中心”。所謂三個“支點”,即“情意熏陶、思維訓練和語文實踐”,它們既是“人課”的基本內容,也是實施“人課”教學觀的基本途徑。

“情意熏陶”是指語文教師通過語文教材向學生進行情感、道德、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特定方法。汪老師認為,無論是著眼于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中語教學效率,還是著眼于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培養完美個性的跨世紀建設性人才,情意熏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都要列為基本目標之一。在汪老師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他極重視語文教材對學生的情感、道德、意志和人格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課堂上他總是讓學生主動地“披文入情”,在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精美得體的言語佳境中感悟。比如,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汪老師先讓學生借助注釋和課文提示反復誦讀全詩,感受詩句的清新流麗及其節奏明快、音調鏗鏘的韻律美;再在此基礎上設置了兩個疑點予以啟發,將學生導入末二句構建的佳境,明確帆影遠融碧空,長江流向天際的壯闊景象乃詩人所見,并由此想象出詩人在送走孟浩然之后長久佇立江邊,極目凝望的癡迷形象,這樣,詩人在孟浩然去后的惆悵情懷,詩人對孟浩然的濃烈深厚的友情,學生們就可感可觸了,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相對“情意熏陶”來說,“思維訓練”是個“熱門”課題。汪老師反對那種受應試教育思想和“狹隘工具論”役使的思維訓練。汪老師認為,思維訓練的目的是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更好地發揮中語教學培育人才的功能。思維訓練不能跟在高考語文試題后面轉圈,而要根據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實際需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提供的范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汪老師還認為,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為用的關系,忽視甚至取消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其結果是抑制學生大腦的聯想、想象機制,給學生認識領域造成嚴重的智能障礙,限制了學生基本能力的發展。對于閱讀和寫作中常常出現的“越軌”現象,汪老師洞察秋毫,認為這是一種“病態思維”,是思維品質的異化,因而不能放任自流,應該根據內容與形式、共性與個性統一的法則,承認差異,因勢利導,糾正訛誤,導上“正軌”。在其力作《導讀三要》中,汪老師提出了關于導讀技術應用的三條法則:根據語文教材的特點,要導上正軌,這是完成導讀任務的前提和關鍵;根據教學的需要,要導入佳境,這是導讀的精微所在,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發揮優質課文范例作用的基本途徑;根據語文學習和“育人”的目的,要導出智能,這是導讀法區別于“填鴨式”乃至“講讀法”的本質體現。

汪老師認為,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進行語文教育、發展語文能力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活動和主要任務,但語文教學不是“專管”學習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堅持內容和形式統一的原則,堅持培養語文整體素質和發展語文能力統一的原則。比如,汪老師引導學生辨析“白皚皚”與“白茫茫”這一對同義詞,不僅有關于詞形、詞義靜態語知的溫習,而且超出一般動態的語用范疇,讓學生進入“修辭以適應題旨和情境”的高層藝術空間中領略感悟。在作文教學中,汪老師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反映”和“表達”的觀念,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靈去感受,口說筆寫都力戒虛夸編造,無病呻吟,越是不起眼的地方越要提醒學生不可疏忽大意。比如《跛鴿》(《中學生作文指導》1995年第11期)原稿中有段話是這樣的:

一天我正在屋里做功課,屋外突然傳來一陣貓叫,不時還發出森然的“嗚---嗚--”聲。“不好!莫非……”我沖出屋子。小鴿子正在樹底下;不遠處,一只大黃貓伏在那里,胡須銀針似的根根翹起,粗粗的尾巴不停地擺來擺去,猛地,它向前一撲。“這下小鴿子完了!”……

這個場景描寫,單從字面上看,語句通順、敘事清楚,但用“反映”和“表達”的觀點來審視,就覺得不夠味兒,沒有營造出小鴿子生命受到威脅時的緊張氣氛,不能反映出與之相應的“我”的關切驚懼的心理狀態。于是汪老師給習作者“說戲”,啟發他們入境體驗,考慮如何調整詞句,經過反復商討和斟酌,習作者刪去了“莫非……”“銀”“不停地”,將“粗粗”改為“又長又粗”,將“擺來擺去”改為“左右擺動”,將后面兩句改為“隨即猛地向前一撲---完了!”經過這樣的語文實踐,學生不僅能悟出遣詞造句的某些規律,而且能提高對事物對生活觀察體驗的熱情,養成作文做人的良好習慣。

汪老師“將語文課教成‘人課’”的語文教學觀,是一個科學的命題。首先它合乎現代教育的總體要求,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其二,它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時代進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其三,它豐富了素質教育的理論。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人課”教學觀不僅在語文教學實踐上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而且在教育理論上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人課”教學觀,在汪老師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已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他的事跡選入了《中國當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覽》(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進了《委員風采錄》(政協安慶市委員會編)……但汪老師一點也沒有松勁,沒有懈怠,他信奉的格言是:“天能限我以風云,而不能限我之精神;地能限我以山川,而不能限我之進齲”去年送考歸來,整理近十年的教案、札記、習題和論稿,累積盈尺,汪老師即興賦七絕二首,足見其心意和抱負:“篇章字句語修邏,一劍十年費礪磨。不趁機緣夸智巧,唯將寸秒補蹉跎。”“鋤扶灌灑滿庭栽,矯枉醫殘廣育材。易老園丁情未老,心花似舊伴苗開。”

愿汪老師“人課”教學觀在語文教育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綻出更加絢麗奪目的花朵來。

  

[人課教學觀的倡導者]相關文章:

1.聲樂課教學課件

2.初中作文課教學課件

3.英語復習課教學課件

4.小學思品課教學計劃

5.小學聲樂課教學計劃

6.排球課教學計劃

7.寫字課教學計劃2017

8.形體課教學計劃

9.音樂課教學計劃

10.關于地方課教學計劃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丁香五月 | 亚洲欧美卡通vr一区 | 在线日本道二区免费v | 偷偷碰偷偷鲁免费视频一区 | 午夜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