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靈璧師范 煤城主人
摘 要: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它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教育活動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實現的。關于師生關系的幾種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兒童中心論)以及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相統一這三種學說。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能化為強大的教育力量,影響和激勵學生的自我完善,而且還能為教師提供和創造各種教育教學條件!
關鍵詞:師生人際關系、教學過程、情感關系、民主平等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師生關系是維系教學活動的基本關系,師生關系結構的復雜性和影響師生關系形成因素的多樣性,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我國,在封建社會中,教師被納入“天地君親師”五倫范圍內,對學生具有絕對的權威性[1]。`
一、師生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
(一)師生關系概述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也是學校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一般來說,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與他所教的大多數學生的關系或者說是與學生群體的關系,而不是指教師與個別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態度等。
(二)師生關系作為重要人際關系的一般特點
⒈社會性
社會性是人際關系的一個根本特點,是通過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屬性,它是人際關系的本質屬性[2]。人際關系的社會屬性,首先是由勞動決定的,教學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在這種活動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發生社會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師生人際關系;其次,不管什么人,不論人的什么活動,都離不開社會,都要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制約。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人際關系也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教學中的師生人際關系包括在整個社會關系體系中,它反映并包含著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關系,能夠折射出社會的性質與時代的特點。
⒉歷史性.
歷史性是指人際關系所具有的發展變化、新舊交替的特性。每一個社會階段的不同時期,人際關系的性質、形式也存在著差異,總的來講,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的性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它隨著社會形態的改變而發展變化。在剝削階級社會中師生人際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在民主制社會中師生人際關系則發展為一種民主型關系。具體到任何一種人際關系,包括師生人際關系,都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盡管建立的形式多種多樣,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但是從互不相識到最終形成各種性質和類型的人際關系,一般總要經歷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人際關系是在師生共同的教學交往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既要繼承以往師生人際關系合理的內容和形式,又要變革不適應教學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和形式。
⒊客觀性.r
客觀性是指人際關系是在人們的客觀社會活動中確立,具有現實性和真實性,而不是人們隨意的主觀想象。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人際關系也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因為我們不承認或忽視它就不存在,或者說就不會對教學活動和學生個性發展產生影響作用。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必須符合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也必須符合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
⒋多樣性
多樣性是指人際關系具有多內容、多形式、多層次這一特點,造成了社會的復雜性和人的復雜性。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也會有多樣性,就關系的性質而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人際關系可分為專門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種類型;就交往形式而言,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可分為單向交往式,雙向交往式、擴大交往式、混合多項交往式;就教師與學生所扮演的角色而言,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可分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長者和晚輩、朋友與朋友等多種關系.
(三)師生關系的幾種常見類型
近20年來,我國教育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師生關系進行了一些探討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理論的深化與發展,但與教育理論研究中的其他問題相比,師生關系問題的研究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3]。研究者們的理論假設、研究角度、關注重點有所不同,表明人們對師生關系的理解還存在著很大分歧.
師生關系就微觀而言,主要指師生之間在教育過程中所發生的直接交往和聯系。包括為完成教育任務而發生的工作關系,以滿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際關系,以組織結構形式而形成的組織關系,以情感認識等交往為表現形式的心理關系等。
⒈師生間的工作關系
這是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關系,它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師生之間良好的工作關系表現為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能協調一致,這首先要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的老師能有效地控制整個教育過程、協調好與學生之間的工作關系。在學校教育中,師生承擔了不同的社會角色,各自具有不同的社會責任和特定的義務與權利,師生間的角色關系也是由師生間特定的工作關系所決定的.
⒉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F
某種情況下,人際關系在師生關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情感是人際關系的主要調節器,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情感上的融洽,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就難以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師生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意味著學生在心理上趨于教師,學生易于模仿老師的思想行為和接受教師的暗示,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形成某種行為準則,對學生的價值定向、性格特征等個性的形成和發展,都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⒊師生間的認識及情感關系$
師生間的認識和一般認識一樣也要經歷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要注意認識論的一般規律,加深師生間的認識。師生的認識具有相互反饋的特點,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反之亦如此。師生間積極肯定的認識,可以促進教育過程的進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為心理關系的情感關系是師生關系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師生間心理關系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核心和紐帶就是情感關系[4],它對教育的過程、教育的效果能產生重要作用。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情感不僅有助于幫助他們更深刻地認識了解學生,而且還具有調節學生行為的功能;學生對教師的積極情感可以形成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良好心境,伴隨著某種信賴感,產生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動,從而從教師那里獲得更多的教益.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有認知的交往,又有情感的交流,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性是師生間心理關系的一種表現.
⒋師生間的組織關系及非組織關系4
師生之間在學校組織中所發生的關系是一種正式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職責,這種不同的地位和職責也就是從組織和制度上決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各自在學校中的地位、任務以及義務和權利都是由學校組織所規定的。R
發生在正式組織之外的師生之間的關系稱為非正式關系,是一種自然的關系,可以由相關的業余愛好結合在一起、也可以作為知心朋友發生經常的親密的交往。非正式關系無任何規章制度作為外在約束,而是出自于感情友誼需要的結合,能起到正式關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從而也是有助于教育任務的完成的。
二、有關師生關系的幾種學說K
(一)教師中心論學說
這種觀點認為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育者的作用,這是正確的,但是這種學說幾乎完全無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存在,在教學的理論實踐中就很容易令教育活動脫離受教育者的實際,使教師脫離學生的實際,使受教育者無法得到理想的發展,從而使教育難以達到理想的目的。這種學說認為學生的成長完全仰仗于教師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因此十分強調教師的權威,甚至認為學生對于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
(二)學生中心(兒童中心)論學說
這種學說看到了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此學說強調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甚至認為學生能夠完全決定整個教育過程,強調教育活動的成功必須以學生的自覺積極性為前提,這種主張顯然不符合教育活動的本質特征,忽視了學生是教育活動的對象這一基本事實,從而可能導致教師放棄對學生的主動引導,追隨在學生自發性活動的后面。在教育活動中如果沒有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的存在,學生的活動就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范疇之內,從而導致教育實踐的質量水平下降,所以這種學說也是不可取的。
(三)學生主體地位和老師主導作用相統一學說
這種學說的主要內容是: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教育活動中的師生關系是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統一。G
大量的教育學事實和心理學實驗都驗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統一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他們能主動、有選擇地接受教育,教育活動的結果最終表現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結果。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的內容、方式、進程是由教師而不是由學生決定的,堅持教師的主導是教育活動客觀必然性的要求,但也決不意味著否定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主導必須以學生身心發展為依據,否則就會失去教師主導的主要內涵,甚至陷入教師中心論的誤區[5]。
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合理地繼承前人的思想觀點和不斷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堅持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相統一,這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在堅持這一學說的前提下對師生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將有助于我們對師生關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三、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意義
良好的師生關系,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首先是體現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雖然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要強于學生,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教學相長,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實踐和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證--因為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下進行的[6]。現實的師生關系中往往出現不平等現象,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民主權利。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左右教學過程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師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7]。
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商和智商,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良好師生關系也就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出一種師生互相尊重、信賴、平等、和諧的氛圍,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師生之間的鴻溝,真正建立一種平等相處,互諒合作的關系,從而使師生心與心聯系在一起,產生巨大的合力,推動教學活動的進展。
⒈師生關系影響教與學的積極性
師生關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會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重要的教學變量,對教學活動的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同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和保證,師生關系通過情感和激勵的方式來影響教和學的積極性[8]。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能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的要求也就易被學生接受,可以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講授的學科上來,教師的要求也就易被學生接受,這樣就有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推進教學過程的進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所產生的那種高漲的教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情感交流,若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充滿信心,教師也會不斷增強完成教學任務的決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職業積極性。
⒉師生關系影響教學信息傳輸
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往往會呈正相關,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懷是學生對學科形成積極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師生關系是教學信息傳播的首要條件,它和教學信息傳播之間的和諧也呈正相關[9]。良好的師生關系使教學信息傳播暢通,信息反饋也及時真實;反之,不良的師生關系將必然會制約信息的傳輸,甚至是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產生抵觸態度。師生關系本身就營造了一種課堂氣氛,這種氣氛可能是積極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極壓抑甚至充滿對立情緒的。師生關系良好,課堂氣氛就會溫馨和諧,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思維活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會有更多的愉悅感,進而表現出積極愉快和健康的氣氛。師生關系不良,課堂氣氛就容易緊張、死板,學生會感覺如坐針氈,惶恐不安甚至默然。在不好的課堂氣氛下,學生會不自覺地想要逃避,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學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臉孔,學生都畏懼他,那就難免有逃學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學業上,就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⒊師生關系影響課堂教學與管理
美國心理學家帕里克的一項實驗研究表明,在積極正常的教學氣氛下,學生的理智反應大大超過機械重復和混亂的反應,而在壓抑對立的教學氣氛下,卻恰恰相反[10]。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減少學生消極對抗的態度,教師做到尊重與信任每一個學生,有利于維護課堂教學秩序,從而有利于促進教學過程的進展。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成長起重要作用
⒈對學生性格發展的影響
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滿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學生會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質,如信任、寬容、善良、同情、友愛、尊重他人、自尊、自愛、自信等,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性格會升華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不僅僅能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同時也會向學生提供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在充滿愛的良好師生關系影響下,學生會把這種愛在自己身上擴展開來,從而形成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等好的心理品質。
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他們特別重視與教師的關系,有時甚至會超過對于父母親的關系,所以說師生關系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被教師接納和信任,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享受到師愛的溫暖,得到教師的支持、體諒和鼓勵,學生會充滿自信。師生間的真誠相處和智慧感情的交流,會培養出學生的各種優良品質,從而使得學生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能逐漸發展起健康的個性。
⒊對學生個性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學生個性社會化主要是在人際關系系統的影響下實現的,對其起決定作用的實際上是學校的人際關系,其中良好的師生關系,起著主導作用。首先,學生在與教師相互作用的關系中,能逐漸學會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并從中學到一定的社會規范、行為準則和價值觀等。其次可以不斷積累交往經驗,調整自己的角色行為,逐步培養一些社會能力;另外,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逐漸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評判自己,會促使自我意識向健康的方向發展[11]。)
四、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 *
(一)教師要信任和尊重學生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12]。教師必須對學生充分理解,對學生有誠心誠意的愛,必須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堅持以啟發誘導為主,對于毛病較深的學生要注意抓時機,不要對著干,要防止激化,禁止體罰。
(二)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
學生和老師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同樣應受到重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放棄家長作風,不能隨便對學生發號施令,同時我們教師也要轉變觀念,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教育每一個學生,先作他們的忠實聽眾,再慢慢地對他們加以輔導和指引,從而使得學生信任和愿意接近。
我們所說的平等對待學生,還指教師平等地對待全體學生,而不能有親疏遠近,厚此薄彼。教師要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對優生拓寬他們的興趣愛好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對后進生也要多一些關愛,促使他們向優生看齊,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加深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了解。
(三)教師要有為學生服務的精神
學生作為尚未成熟的個體,自我控制力較弱,若缺乏成人的監督和管束,其學習效果必定不能保證[13]。要想成為學生的朋友,與之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還應該具有服務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多方面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服務,只要教師在思想和行動上真正地去接近學生,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在第一時間幫助他,教師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奉獻給學生,那么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
總 結
“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14]。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風,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教師的人格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要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就要在加強自身素質的同時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教師要由教學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激發者、組織者,這樣才可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促使師生成為學習、發展的伙伴。
作者郵箱: yongyong421@163.com
[教學與師生關系(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小學教學教學課件
4.教學計劃個人教學
5.音樂教學教學計劃
9.教學大綱教學計劃
10.中班教學計劃教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