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空白豐富語文課堂的內涵--試論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6-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浙江臺州椒江區三甲中學 阮美玲

[摘要] 傳統的語文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課題。本文從分析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面臨的困惑和原因入手,結合自己的一些實踐和體會,努力探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切實有效的新途徑,使人文精神重新回歸到課堂當中。

[關鍵詞] 課程改革 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 德育滲透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我們經常懷著無限的贊美和敬畏心來看待的東西有二:一個是高懸在上空的星斗燦爛的天空;另一個是內心的道德規律。”此話說明了道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可見,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為此,我們應該在重視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同時,加強德育創新的研究與實踐,使德育工作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同步協調發展。 一、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面臨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精神化的語文課能“喚起人對未來世界的一種向往,一種探索的熱情。”能讓學生的心靈暢游于情感的花園,體驗人生百味,實現人生的價值。然而在中考制度的調控下、在教材的幫助下、在長久以來的評課標準的引導下,傳統的語文課堂成了標準零件的加工車間,語文教師則是熟練工人,切割打磨,輪番上陣,學生想像的翅膀終于無處可逃。他們過早地消失了童真,消解了童趣,在威逼利誘下學習,由“人”而為“非人”,成為一種容器,一種待加工的產品,受教育者喪失了自主意識,淪為考試的奴隸,教育的人文意義喪失殆盡。

造成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可謂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其表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文教學的內容、要求與發展變化著的時代要求存在著偏差,影響了德育的實效。

1、從學生來看,由于這種偏差,特別是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面對抽象的理論和空洞的說教,學生們對語文教學產生了“無用”心理、“敷衍”心理。因此,學生往往是為應付考試而聽課,而去背背那些條條杠杠。這些“道德理論”并沒有對他們的思想進步起多大作用,一旦考試完了,這些“理論”在他們的腦子中也就蕩然無存了。

2、從教師來看,由于這種偏差,大多時候只起到“復印機”的作用,即將教材內容原原本本地復述給學生,而缺乏理論聯系實際,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了。實際上,教師也是為了考試而教,打的是“空對空”導彈。

(二)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與學生思想實際和發展規律存在著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是“你說我聽”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存在著重理論說教,輕耐心疏導;重集體教育,輕個別引導的現象,導致語文課太空、太高、太干、太假。于是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有的學生甚至認為“老師講的和社會現實是兩回事,若按老師講的去做,到社會上就寸步難行”。

(三)社會現實與追求的社會理想和希望存在著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說服力。

目前,中學生對社會的接觸和了解越來越廣泛,在一定程度上,社會上不良風氣和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會超過語文課正面教育的作用。在學校中,我們總是從正面去教育和引導學生,灌輸的往往是美好的理想化的東西,而當他們一旦接觸到不良的落后的社會現象時,往往會覺得社會現狀與自己追求的社會理想和希望有很大的差距,從而對正面的教育會產生懷疑,甚至會產生不良的思想意識。

面對這樣的困境,尤其是在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背景下,我們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讓“空白”豐富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精神的家園,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課改下把德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呢?

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德育滲透的思路

(一)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確立以體驗生命為目的的教學目標,增強德育的針對性。

語文課堂是師生心靈的棲息地,它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為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數理化學科的老師,他在課堂上可以不涉及現實、世俗的問題,可以心安理得地“為科學而科學”,而語文教師則不行,無論閱讀還是寫作,你都無法避開現實,對人生、社會的看法總在其中。可見,語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聯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內化一個人的思想情感。這一內化的過程就是個人體驗的過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語文課,它應該是“學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經歷”,充滿個人體驗。有一名句“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以個性的生命體驗去詮釋課文,評析文章的意蘊,再以真我的語言去演繹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這樣的語文課堂--讓“空白”豐富語文課堂,才能使學生的心靈得以交流、撞擊、放飛,得到生命的滿足,找到生命的意義,才是學生精神的家園。

(二)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強德育的教育性。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在內容設置上機械地緊跟“形勢”,過于空泛,沒有能準確、充分地反映和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中學生成長的需求,使教育內容嚴重滯后。而當前的中學生思想活躍、觀念新、信息靈,這都迫切要求課程內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語文教材應該說已基本達到了這個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幾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詩歌,詩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作占相當大的比例。這些文章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記敘他與父親之間催人淚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中國石拱橋》中橋梁專家茅以升以無比自豪的口吻介紹了中國石拱橋這一令人贊嘆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故宮博物院》則可以看作一篇游覽故宮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的解說詞。這些又都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極好教材,作為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尋找教材內容與德育工作相滲透的最佳結合點,使二者融為一體。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

(三)在語文教學改革中,運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化。教育形式的單調和封閉,也是影響中學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絕對正統的課本教育,知識傳授僅限于課本,即就課論課,所有習題答案都以教師為準,語文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教師的神圣專職,回答成了學生的必盡義務。這樣時時處處都控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想意識總拘泥于傳統的固定框架之內。中學生是生活在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中,與社會各方面進行著廣泛的接觸,思想觀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果德育僅局限于課堂教育,勢必難以適應中學生多角度的視野和全方位的思維。因此,在教育形式上應認真研究中學生的特點和規律,采取中學生喜聞樂見和生動活潑的方式。一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思想開放。教師應該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認識、觀點,即便是錯誤的,也允許其充分地暴露出來,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導,這樣既有利于營造暢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又有利于體現教育的針對性。二是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校內向校外延伸。在語文課堂教育的同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的思想在活動中進一步得到體驗,得到升華。如寫作教學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寫作教學,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行德育滲透。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去觀察感受大自然,學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對大自然,會產生創作的沖動,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散文,在鍛煉了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達到了德育滲透的目的。當然,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寫社會調查,讓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培養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學方法上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素質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轉變。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更多的注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輸,而忽視素質的培養和情感體念及情感發展,這就從根本上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及憑借語文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如教學《最后一課》時,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可以讓學生邊看書邊聽錄音,把學生帶入課文人物所表現出來的不愿作亡國奴,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自己祖國無比熱愛的氣氛中,再聯系到我國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歷史,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更加堅定了不忘過去,珍惜今天,為明天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從而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體驗,得到發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導”相結合,變“被動”為“主動”。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及自我意識,多被動接受,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壓抑和扼制其創造性。新課程注重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個性。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課時,有的同學提出這樣的疑問:“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嗎?”我以此為契機,啟發學生思考發言,結果引發了一場“移山還是搬家”的討論。最后大家取得共識:1、《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它體現了一種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學習的;2、愚公搬家體現了一種針對實際機動靈活的觀點,在實踐中也是可取的。學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開了他們的眼界,使他們增長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

牐犠苤,語文課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課改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與德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語言文字中豐富的思想內容,在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內涵,可謂“寓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讓“空白”豐富語文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

參考書目:

1、陳旭遠 《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3月

2、周衛勇 《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余文森 《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觀念》 教育研究 2002年

4、寧 鴻 《道德不能靠灌輸》 科學新聞 2000年第4期。

作者郵箱: jjsjzhxrml@163.com

[讓空白豐富語文課堂的內涵--試論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論文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

3.學科德育滲透工作總結

4.語文德育滲透教學計劃

5.淺議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6.教研論文:論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活動

7.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

8.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評語

9.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論文

10.把積極心理滲透貫穿進小學語文教育的論文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图片色色中文字幕 | 中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线高清在线视频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亚洲国产无遮挡在线 | 五月婷婷第四色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