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慈濟中學 王玲
二十一世紀是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新的時代、新的社會需要的是全面性、創新性、綜合性的素質化人才,而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新時代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因此,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素質,特別是青年語文教師的素質,以適應當今新時代的要求,已成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十分緊迫的問題。我認為新世紀的語文老師應做到這平凡的八個字:愛心、務實、創新、進取。
一、愛心,即要有一顆熱愛教育、愛護學生、甘于奉獻之心。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要有一顆熱愛教育事業之心。教師,是一個清貧吃苦、只講奉獻的職業,是一個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職業,是一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的職業。既然選擇了這一職業,就必須樹立為教育事業、為祖國為社會培養新人而勇于獻身、樂于奉獻的精神,就要有甘當人梯和紅燭的獻身精神,要淡泊名利,自守寂寞清貧,這樣才能對學生充滿愛心,對工作充滿責任心,對未來充滿信心,誨人不倦,傾心竭力投入到自己所愛的教育事業中去。從而塑造一個良好的師德形象,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感染學生、教育學生,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真正擔負起培養創新性、綜合性人才,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其次,作為一名教師還要有一顆關愛學生之心。語文教學就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溝通學生和教師心靈之間的橋梁,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的主張“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因此,師愛就是師魂。教師對學生應該充滿愛心,極力構筑“愛”的氛圍 ,要以愛為基礎,用愛心來關愛學生,用耐心來教育學生,用責任心來對待學生。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啟迪他們的智慧、激發他們的創造,讓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從而達到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的效果,使 師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和學習的任務。
二、務實,就是要練就一身過硬的基本功。
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使學生適應現代化社會學習、生活、工作、發展、創造需要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要重視語文教學的基本功。具體說來就是要重視教師本身的講、讀、寫基本功。
一要能言。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工具,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指點迷津的向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語言首先要規范,即要講標準的普通話,它是教師必備的職業語言。其次,要言之有實、言之有序。教師應吃透教材,將每一個知識要點深入淺出、條理清楚、言簡意賅、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最后,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生動、形象、饒有情趣。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駕馭好課堂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枯燥無味,應力使教學語言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樂和樂趣,從而受到教育、受到感染。
二要會讀。語文教學也是一門朗讀藝術。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語文教師應重視朗讀,具有較強的朗讀能力,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無論什么文體,什么文章,要能根據課文需要在課堂上作有情感朗讀,要讀得字正腔圓、快慢適宜、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優美動聽。從而讓學生體會文字的旋律美,把語言文字轉化為鮮明的視覺形象,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讓學生與作者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華。
三要善寫。“硬筆頭”當是語文老師的“專利”。語文教師不僅要與其他學科教師一樣能總結教學經驗,撰寫教學論文,同時,還應該能寫一點隨筆、雜感,或者詩歌、小說等,從心底深處去感應、領悟和闡釋生活和人生。凡是要求學生寫的文章體裁、文學樣式,教師應該先寫,寫下水作文,從中體會寫作的甘苦。因為,教師只有寫好文章,才能準確地去知道學生作文。倘若教師寫作無法,指導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說教。教授學生,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另外,語文學科的板書也是一門藝術,它不僅在知識能力的傳授培養上有作用,而且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所以,語文教師必須能寫一手好粉筆字,字要寫得大方,筆順要正確。同時還應該能精心設計出詳略得當、脈絡分明、要點明確、靈活多樣,具有美學價值的板書圖示,使它如同導演向演員做示范動作,如同舞臺追光總牽動著觀眾的心,使學生深切關注著課文內容,真正讓板書起到書寫示范的作用,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開拓學生智力的作用。
成功的教學得益于課堂教學的基本功。語文教學的務實就是要從基礎做起,練就一身過硬的基本功,讓語文教學能力落實在每一堂課里,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里都有所得、有所收獲。新世紀語文教育中,一個教師一旦具備了上述幾項基本功,相信會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人。
三、創新,就是要做一位創新者,有著先進教學理念并能把它運用到實踐中的高素質教師。
江澤民同志曾說過:“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語文教育的重點是打好語文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是,長期以來,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似乎已經成為教學法則。但是,隨著時代的不同,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這種授課的方法只會落得“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種結果。教師自己沒有創新能力,思維僵化,不求創新,那么他怎么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學生呢!因此,在全面倡導素質教育的二十一世紀,在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在創新教育的發展下,教師只有改變自己的觀點,改革傳統教學中的陳規舊法,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來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具體說來,作為語文教師要不倦學習,拓展知識,刻苦磨礪,提高素質。不僅要學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樹立創新精神,并吧它運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之中,不斷開發、鞏固,提高創新教學的能力,完善創新思維能力,優化創新個性和創新品格,積累、升華創新教學的經驗;而且還要研究當代社會主義教育的新問題,創造性地豐富當前素質教育的新觀念、新內容、新方法,形成獨特的創新教學風格。以發展個性,培養成材為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進取,就是要有一種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精神。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課的綜合性最強,內容覆蓋面廣,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淵深、廣博的知識。所以,語文教師應成為一個“雜”家,從國內國外重大新聞到科技領域的最新成就,從民俗民風到流行歌曲、服裝,只要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的,都應有所涉及、有所了解;只有更多的引入鮮活的知識,才能激活課文中蘊含的藝術生命力。另外,“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語文教師,還應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文學修養,肚子里要能裝下許多唐詩宋詞、古今佳句,在適當的時候便呼之即出,運用奇妙。所以,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知識的積累,要隨時隨刻,刻苦鉆研,勇于探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專業能力,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在這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新知識層出不窮的變革時代。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文化科學知識,增強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意識;以“終生學習”的理念來嚴格要求自己,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重新構建自己的素質結構。要能遵循中學語文教育教學規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途徑,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熱愛學習、善于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語文教師。這樣,才會不被時代所拋棄。
通信地址:安徽省全椒慈濟中學高一年級辦公室 郵編:239500
作者郵箱: www.zjs125@126.com
[二十一世紀呼喚高素質語文教師(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來自遠方的呼喚
2.美文:遠方的呼喚
4.原始的呼喚散文
5.生命的呼喚的詩歌
6.呼喚道德的議論文
8.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10.語文教師教研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