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年級單元循環教學法
為了節約教師編寫教案的時間,以集中精力研究和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我們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束縛,大膽進行了年級單元循環教學的嘗試。所謂語文年級單元循環教學法,就是同年級幾位語文教師,根據各自的教學特長,每人主要負責設計編寫一個或幾個單元課文的教案,并以此到該年級各班輪流上課,單元間齊頭并進,循環接替。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制定計劃。新教材一到手,教師迅速通覽教材,從整體上做到胸中有數。在此基礎上,根據新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教師共同商訂學期年級教學計劃。 然后由執教者起草,依據單元教學目的和側重點,分別制定出各單元的教學計劃。最后由年級組教師共同討論,補充修改,力求翔實,完善。
二、確定教案。單元教學計劃擬定后,便由各單元執教者依據“大綱”,結合單元教學計劃,廣泛搜集有關資料,編寫出詳細的課文教案,然后讓其他教師傳看,并隨手記下補充或修改的意見,最后由年級組教師共同討論定“案”。
三、輪流試講。為了進一步改進教法,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執教者各自選定一個教學班試講。年級組其他教師則隨堂聽課,做好筆錄。每授完一篇課文,便及時相互評議,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之處,使執教者到別班授課時,能夠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四、定班輔導。根據學校安排,對學生的課外輔導,我們定人定班。即每人負責一個或兩個教學班,按教學常規落實包括作業批改、釋疑解難、組織課外活動,考試質量分析等各個環節。
五、考核評估。為了及時獲取教學反饋,使輔導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查漏補闕,進一步地提高教學質量,執教者負責的一個單元在各班輪流授完后,便由其他教師擬定試題,進行達標檢測,我們進行年級單元循環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教學最優化”。實踐使我們體會到;這項改革是大有可為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新。以前教師授課的方法,基本上是由一位教師固定在某一個或兩個班授課,即“定點式”。由“定點式”改為“循環式”,從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陳舊的傳統的教學方法的束縛。這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在這種新的教學形式下,教師不斷接觸新的教學環境,面臨新的教學對象,為了進行“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善意的競賽”(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使學生在學習的樂園里“都找到自己喜愛的樂器和自己喜愛的旋律”(同上),教師不得不采取嚴謹治學的態度,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育新信息的吸收,探討切合實際的教學方
法,認真負責的落實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由于學生不斷地聆聽“新”教師講課,而且老師的教學方法又各有不同,因而學生就會從始至終的有一種新鮮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從始至終“帶著一種緊張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同上)。這樣,既調動了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與學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活躍的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新氣氛。
二是活。傳統的“定點式”的教學,基本上是屬于封閉型的教師們一般都是各自為戰,橫向比較少,信息交流慢,采用年級單元循環教學的方法,同年級的幾位教師,能夠集思廣益,合力作戰,形成一股探討教法的“活力”。這種 “活力”必然會給教學注入“活水”。因而,教學中就必然會出現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三是精。所謂精,主要是老師教案編寫得精,課講得精采用年級單元循環教學,教師只需編寫部分教案,這就可節約比以前多一倍或幾倍的時間和精力。把這些時間和精力用于深鉆教材和研究教法,交流聽課心得,編寫出更精要的教案,促使語文教學達到“最優化”。
四是實。采用這種方法教學,使得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教學評估等環節更加落實,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豐富、充實。以前的教學計劃一般只是各自制訂,有時只是為了應付檢查,真正按計劃落實的不多,尤其是單元教學計劃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采取這種方法教學,以往教學的隨意性得到了克服。新編教材增多了篇目,加重了單元知識和訓練的份量(僅高中課本就增加字數43.2萬),若不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勢必疲于奔命,或者處于應付狀態,采用這種方法,可以節約一倍甚至還多的精力去搜集資料,深鉆教材,研究教法。精心編寫的教案,精心琢磨的教法,精心設計的習題,必然會使教學任務得到更具體更全面的落實。這樣,既避免了教學的單一性,又破除了思維的定勢,學生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以及附屬內驅力得以充分發揮,語文教學成為“魚極樂”的深水和“鳥知歸”的茂林。教學評估以往只在期中或期末考試時才引起重視,而每個單元的教學效果往往容易忽視。采用年級單元循環教學,各單元均由他人命題進行檢測,這比以往的自我檢測也更具體更嚴格更客觀了。
1990年2月刊發在《語文教學與研究》第3頁-11頁 合作者有:王先海 王遠志
此文獲得1990年襄樊市教育教學研究室教師論文一等獎
[試論語文年級單元循環教學法(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語文教學法論文
2.語文教學法的論文
4.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單元檢測試題
8.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同步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