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壟畝 吟詠田園--陶淵明與他的柴桑故里

發布時間:2016-1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東晉時潯陽郡柴桑縣(今九江市西南人)。他生活在充滿戰亂的時期,自幼博覽群書,有大濟蒼生的政治抱負,從29歲入仕途,歷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將軍、彭澤縣令等職,直到41歲歸隱。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場的腐朽和仕途的險惡,感到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指望,為其與黑暗的勢力同流合污,不如擺脫官場的羈絆,退歸田園,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氣節。一個偶然的機會促使他毅然作出這一抉擇。

    晉安帝義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里派了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員)來縣巡視。縣吏勸他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為名敲詐勒索的官員,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為五斗米(指奉祿)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里小人。”他推說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掛冠解綬,辭官歸田了。

    據舊縣志記載:彭澤縣治在現今的湖口縣江橋鄉柳德昭村南的鳳凰山下。當年城內有玩月臺、九曲池、洗墨池等名勝。陶淵明常與江州名人在此吟風賞月,議論時政。后人在此建祠塑像,紀念陶淵明的高風亮節。故址現僅存玩月臺遺跡。

    當年,陶淵明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陽湖上掛上歸帆,回到柴桑故里的。歸途中,他“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表現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行船靠岸,他遠遠望見家門,就狂喜地“載欣載奔”,而后是“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他走進后園,看到“松菊猶存”,更為興奮。于是他“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他甚至感到村子周圍的樹木和溪流也因為他的到來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他對歸隱后的田園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陶淵明飽蘸激情之筆所寫的《歸去來兮辭》一文,敘述了他辭官歸里的原因和歸途中的感受,熱情奔放,感情真摯,文情并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稱贊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

    陶淵明剛回家時,由于有僮仆,只偶爾參加田間勞動,以消愁解悶。后來,家境貧困,雇不起僮仆,非親自務農不可。他早出晚歸,春種秋收,承擔全部農活。對于讀過書,當過官的封建文人來說,確是難能可貴的。他的妻子瞿氏,與他志趣相同,安貧樂道,勵志耕耘。田野上時時出現“夫耕于前,妻鋤于后”的情景,被當地人民傳為佳話。

    陶淵明把自己參加勞動后的感受和對農事豐歉的喜憂,都反映在他的詩中。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陶淵明當年所居的上京村,即現今星子縣的玉京山,仍然保持著當年的地貌特征。從星子縣城乘車至此只需半個小時。“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登東皋以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在詩中所寫的“東皋”、“西疇”、“斜川”等遺址均存。東皋是一個石崗,這里有陶淵明的石刻。西疇是一片田園,至今莊稼茂盛。“斜川”則是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港,至今清流涓涓,流向鄱陽湖。鄱陽湖中有一座小島--落星墩,是陶淵明吟詠過的“曾城”。

    陶淵明在與鄉鄰“披草共來往”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或在田間地頭,或在家中場院,挈壺相至,只雞相邀,談天說地,“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這個時期,陶淵明寫了不少描繪田園風光,抒發自己隱居躬耕愉快心情的詩文,如《歸田園居》的五首。其一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恬靜幽美的村居圖,揭開了中國詩歌史上新的一頁,因而被后人尊稱為我國田園詩的始祖。

    可是,好景不長,陶淵明退隱上京第三年即義熙六年(410)6月,家中不幸失火,八、九間茅屋轉眼化為灰燼。一家老小只能寄居船上,賴以棲身。原有的僮仆早已辭退,生活十分潦倒。但災害和窮困嚇不倒陶淵明,他在詩中寫道:“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一年后他舉家遷移到二十五里以外的南村(又名栗里,后名陶村,在星子縣境內)。新居在廬山虎爪崖下。村前有柴桑橋。橋下流水潺潺。五棵柳樹環繞宅前。他與鄰居及好友顏延之等在農事之余,常在新居里暢懷飲酒,縱談今昔。“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詩中“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二句,為后世傳誦,膾炙人口。

    在中國文學史上,許多詩人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陶淵明的一生是在詩酒中度過的。歸田以后,他更是“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酒后賦詩,直抒胸臆。在《飲酒》二十首里,有不少為人傳誦的佳句,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中所蘊藏的詩情畫意,令人神往。“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他以孤松自喻,勉勵自己保持卓然不群,潔身自好的操節。

這個時期內,陶淵明依靠勞動度日。除了耕田灌園,還織過席子,打過草鞋,賣過蔬菜。由于農田常遭水、旱、蟲災,加上官府逼租催稅,陶淵明一家的生活仍極為困苦,有時處于“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的困境。生活盡管困苦,但他固守窮節,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濟登門拜訪。陶淵明已幾天揭不開鍋,餓得起床也很困難。檀道濟勸他再入仕途,陶淵明仍婉言辭謝,并對檀道濟派人送來的米和肉,謝絕接受。

    在陶淵明的晚年,江州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在饑寒中掙扎的陶淵明,多少希望有一個無君、無臣,沒有賦稅,沒有戰亂的“世外桃源”供鄉親們安居樂業。一個理想的社會在他腦海里釀醖。在《桃花源記》(并詩)里,他描繪了一個“春蠶收長絲,秋孰靡王稅”的“世外桃源”。據有關學者的考證。這個理想世界的原型,有可能是廬山漢陽峰下的康王谷。

    1986年秋,參加全國陶淵明研究坐談會的代表們考察了康王谷。它位于園田居和五柳居之間,山高、谷深、地險、林密,傳說是楚康王避秦亂隱居之所。康王谷口雙峰高聳,一水中流。谷口路窄,前行三、五里豁然開朗,田疇縱橫,雞吠相聞,山溪兩岸,屋舍儼然,簇簇山桃,臨流照影。學者們驚嘆:這里真象桃花源。谷內有姓陶的村子,自謂陶淵明的子孫。他們捧出“陶家酒”,款待訪陶人。

    陶淵明在窮困潦倒中走完了自己一生的道路。元嘉四年(427)11月,他帶著問心無愧的高傲與世長辭。他生前交待家人,處理后事“省訃卻賭,輕哀薄斂”不發訃告,不收贈禮,以樸素的儀式,安葬于家鄉的面陽山。

陶淵明死后,顏延之給他寫誄文時,經與眾友商議,因謚法中“寬樂令終”為“靖”,“好廉克已”為“節”,故私謚為“靖節”,人稱陶淵明為靖節先生。

    后人游廬山,常去面陽山憑吊陶墓。離陶墓不遠有濯纓池,陶淵明生前常在此洗滌。池旁有一塊巨石,赫然橫臥,傳說陶淵明酒醉后,常臥石上,人稱“醉石”。在九江縣沙河鄉蔡家洼,有陶淵明祠和紀念館。

 

[躬耕壟畝 吟詠田園--陶淵明與他的柴桑故里]相關文章:

1.關于吟詠白雪的詩句

2.黃帝故里導游詞

3.有關陶淵明的課件

4.微小說:他的天使

5.皇帝故里導游詞

6.蔣氏故里導游詞

7.魯迅故里的導游詞

8.山水田園古詩

9.陶淵明飲酒課件

10.飲酒陶淵明課件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综合在线在线看 |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v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 日韩精品在线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