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克己復禮

發布時間:2016-8-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克己復禮”是春秋時代的一句格言。原意似乎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于禮。”這種解釋表面看來沒有問題,甚至有些一老生常談的味道。仔細分辨,我們要問: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須克制嗎?二、欲望若是隨人性而有,則人性豈非具有惡的成分?三、禮是外加在人性之上的規范嗎?人的欲望是惡的,只有合于禮的才是善的嗎?

這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像顏淵這樣的第一流學生,在請教孔子什么是“仁”時,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克己復禮為仁”。他接著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我特別感到興趣的是“為仁由己”四字。前面才說“克己”,接著就說“由己”;前面的“己”是不好的欲望,后面的“己”卻又成為善行的主體,這中間如何轉換?

如果按照舊解,“克己復禮為仁”一語,不但無法回答前面所設定的三個問題,而且產生新的困難:以禮為仁之判準。這一點無法呼應孔子的立場:“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在此,仁是禮樂的根源。當然,仁與禮可以相應,但是當不至于肯定“以禮為仁之判準”。那么,有無他解?

透過“為仁由己”,我們知道人的主動性與負責性是“為仁”之關鍵。依此思考“克己復禮”,則“克己”是“自為主宰或能夠自己做主”,“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合而觀之,一個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此一來,不必擔心“欲望是善是惡”的問題,卻把焦點轉向人的主動及負責態度,其中要點在于人的主體自覺。若以“克”為“克制”,難免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毛病;若以“克”為“能夠做主”,則自我顯示向善動力,可以主動負責安排人生。何者比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其中已經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內。

顏淵再問具體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岸Y”原是行為規范,規范常以基本的要求為限。如此一來,以“克制欲望以符合禮”來解釋“仁”,未免過于消極,什么都不要做了。反之,“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則在消極的“四勿”之外,還可以積極的“合禮則視、聽、言、動”?鬃迂M是消極之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又豈是“四勿”所能框限的。

[《論語》心得克己復禮]相關文章:

1.《論語》心得讀后感

2.論語讀書隨筆心得

3.論語陽貨篇心得體會

4.于丹論語心得的讀后感

5.《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6.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7.論語心得的讀后感

8.《論語心得》的讀后感

9.論語通譯的讀后感心得

10.初中關于論語心得讀后感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网 | 在线a一级大片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品道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