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照
美育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立足教材,深入挖掘語文之美就成了我們應深入探究的課題和義不容辭的責任,現結合教學實際淺談下此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一. 美在語言。欣賞即要著眼大局,又要著手小處。語言是人們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也是人們創造并欣賞美的基礎。所謂著眼大局是對作家語言風格的總體把握。像賈誼的雄辯,李煜的婉約,杜甫的沉郁頓挫,李白的豪邁奔放,魯迅的含蓄深刻,朱自清的清麗優美--只要大量積累,站在高處才會“一覽眾山小”,達到此才真正顯其魅力。同樣,著眼小處,教師要立足課堂,從細小處分析和鑒賞作品的語言。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就把大自然生命力生機勃勃,活靈活現展示出來。更可看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二. 美在情感,感知情趣。情是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使學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在課堂,當我們閱讀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時,不僅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內心也也會洋溢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氣息。當師生沉靜在《觀滄海》所展現的氣勢非凡的大海雄姿面前時,又不能只被作者的雄心壯志和奮發樂觀的精神所打動。上下求索的屈原,視死如歸的文天祥;嗜財如命的葛朗臺,保守固執的別里科夫;凄苦無助的祥林嫂,感天動地的竇娥--研讀文中這些感人形象,能有效的充實底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三. 美在哲理--體味理趣。許多作品在以優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畫面的同時,還喚起人們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哲理思考,形成美妙意境。比如,都寫美麗的春景:杜牧的《江春》借景抒情,把感時傷事憂國憂民的情懷寄寓在“柳綠花紅,樓臺煙雨”的春色之中;《惠崇春江晚景》景中寓理,在自然情趣中蘊涵生活哲理。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話語簡潔,但雪萊點亮的哲理燈盞,曾讓多少生命在坎坷和失意中昂起頭顱,挺直了脊梁。
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作者用文字敘事,狀物,喻理表情達意的結晶,它融匯了作者喜怒哀樂的情感和啟人心智的思考。教師有義務讓學生感知,去體味,注重“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培養,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立足語文之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外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吸取精華,充實底蘊,形成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抓住學生的心,放開學生的手,最終達到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發展而育人的目的。
作者郵箱: 360985614@qq.com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幼兒教育美育論文
9.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