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應該是開放的、生成性的課堂。但我認為這并非意味著因此就否定教學的一般規律,因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學習的過程要符合人的認知規律,這就決定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也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目前,新的課改剛剛開始,面對新理念的沖擊,許多教師可能感到無可措手,不知該怎樣組織課堂教學。針對以上問題,現結合語文學科閱讀課、自讀課、文言文閱讀課、寫作課等課型特點,分別談一下這幾種課型的大致教學模式,共老師們參考。
一、現代文閱讀課
現代文閱讀講讀課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多數老師對這種課型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了。我認為,現代文閱讀課應體現以讀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感悟、學會欣賞、學會質疑、學會評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讀六步教學法”組織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意,掃清字詞障礙。
這一步驟中,包括創設情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欲望,將學生盡快地導入課文。在初讀課文時,學生應發現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詞,借助注釋、工具書求得新知識,也可向教師求教;教師應給予每一個學生以足夠的閱讀時間,讓每一個學生能完整地了解課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課文的內容。
(二)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大意。
在學生自主預習,初讀課文、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和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粗讀或瀏覽課文,并就課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內容可以是字詞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對人物的評價,或者是對文章內容和寫法的質疑等,這是學生初讀文章的收獲,也是學生思考和認識的起點。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不僅重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且還注重了學生的后續學習,引導學生在讀書時養成思考的習慣,做一個有心的讀者。
(三)品讀課文,自主欣賞,理解課文內容。
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深入研讀和欣賞課文,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感興趣或感受最深的內容(或字、詞、句、段)進行朗讀,并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對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導學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讀在內的多種形式進行反復的誦讀,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欣賞品評的過程。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師的結論,學生精彩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應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精彩段落的誦讀又可以使學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極大地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四)研讀課文,質疑問難。加深內容理解。
在深入閱讀和分析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及時引導學生就課文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既可以提出課文理解上的疑難,也可以就課文內容或寫作方面進行大膽質疑,甚至提出改寫的意見。學生的質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確有所疑,提出初讀課文時的疑難之處,求得班集體的幫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讀課文時自己感到有價值的問題,供師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見解,對課文或注釋發生疑問,望能討論解決。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具備即時組織能力,將學生的眾多問題納入落實課文教學目標的軌道,圍繞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質疑為抓手,組織學生有序地研讀課文,有效地解決疑難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輕易就下結論,或者進行簡單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合作解決,教師也可以作為學習的一員平等參與討論。這一環節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討論學習中,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五)自讀課文,熟讀精思,深入理解賞析。
這一步驟可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或熟讀記誦,或深入賞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時遷移……這一步驟中,可以是學生的繼續“發現”,也可以是教師高屋建瓴的講解。必須注意的是,一定要讓學生比前“四讀”時有更為明顯的“獲得”。
(六)回讀課文,收獲評價,總結學習內容。
這是課堂教學中知識和方法的梳理與歸納,也是學生閱讀后思想認識的提高與情感的升華階段。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像原先那樣要求學生“你應該學到什么”、“你應該記住什么”,而要積極引導學生歸納一下自己通過閱讀學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認識,也可以是知識的積累,還可以談在寫作上的啟示等等。我們相信,只要給予學生發言的機會,學生的發現會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富得多,而這些內容又正是我們閱讀和教學的目標之所在。
當然,以上六個步驟只是課堂教學的大致思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不同靈活處理,六個個步驟也允許交叉和滲透,如在“粗讀課文,整體感知”中也可以“質疑評價”。在“品讀課文,自主欣賞,”中也可以談收獲和進行評價,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二、自讀課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自讀課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讀課的教學又最易忽視、最難落實、最難堅持,必須有一個既符合自讀課的教學規律,又能提高自讀課教學效益的教學模式來規范自讀課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交互感應”的自讀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和“合作學習”的理念,側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通過對學生潛能的開發,讓學生學會學習,最終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提高。具體來講,他有以下優點:
(1)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自讀行為和習慣,在自讀中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自學的實踐能力。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讀書的方法、竅門,是靠自己讀出來的,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得其益,會其智,融其情!
(2)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己讀出一點,要比教師講出十點更重要”,久而久之,是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的。
(3)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自讀課的教學應當靈活多變,在教學程序上具有一個時間上的序列,這種序列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創設情境。教師創設一種師生彼此接受的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盡快地興奮起來,積極而又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確定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是前一篇課文的目標遷移,可以是教師根據學習階段的需要、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所擬的目標,也可以是由學生提出各自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和整理,經過討論后形成師生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確定教學目標。
(3)自主學習。根據既定的目標,以學生自讀為主,進行學習。這個自讀,包括學生個體的自學,學習小組的討論,班集體的合作,教師作為交流者的參與。
(4)反饋總結。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本質是使學生自己承擔學習的責任,讓學生自己了解是否作了最大努力,在學習中有什么缺點和不足,使自己始終處于學習過程的中心,從而使學習變得更加主動,有效,持久。
在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1)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交互感應”模式的關鍵是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獲得的需要。必須激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借助情境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師情感的推動力,激發學生的自動力,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抓住了這一點,就能激勵學生個體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保證學習行為持之以恒,最后實現教學目標。
(2)個體與群體交互感應。
“交互感應”模式是一個激勵學生個體積極參與和學生群體共同達到一定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要設置一個學生群體的學習“場”,讓學生在這個“場”中,個體積極參與影響群體,群體又影響個體,形成合力,互相激勵,共同上進。這個學習“場”,認知與情感互相滲透,以情啟真,由境求實,學生的心智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這個學習“場”,學生的語言與思維同時得到訓練,學生的左腦與右腦同時得到開發,教學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交互感應”模式中,師生的關系是“合作伙伴”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品質:第一,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共同生活者和伙伴的身份在學生中間,無拘無束地與學生坦誠相處,將自己的所思所慮直率地告訴學生,以此來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理解。第二,尊重學生的個人經驗、感情或意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對學習感到乏味、困惑,產生焦慮,教師要如實地接納這些感情,理解這些感情,并且加以有效的引導。第三,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教師不僅要理解學生的表面行為、態度,而且要理解較深層的,本質的情感。
(4)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
和諧的心理環境是指創設一種不受傳統束縛,敢想、敢說、不屈從于權威,不同的意見、想法均能得到重視、尊重、與鼓勵的環境。這種環境可以從打破傳統的教室座位排列著手,可排列成“馬蹄形”、“新月形”、“方形”、“圓形”或“模塊形”等。
這幾種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了新課標“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它強調尊重學生的理解、張揚學生的個性,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閱讀的能力,與新課改內容和中考命題的要求相適應。在以后的教學中,隨著教育形式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加以改進,使之日趨完善,更適合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
[談談新課標下語文現代文閱讀課教學(人教版七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3.語文現代文閱讀練習《依偎那片陽光》
10.語文閱讀課教學計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