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熱身:
1、 走進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13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和一個劇本。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出名,以長篇小說《小東西》獲得成功,贏得聲譽。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其后創作了不少以這場戰爭為題材的愛國主義作品,《最后一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被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的語文教材。
2、 時代背景:
1870年7月,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于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后,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品思題目:
學法指導:
小說閱讀的方法
小說閱讀法特指根據小說的體裁特點提出的一種閱讀方法。小說是以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其特點是以刻畫典型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閱讀小說,與閱讀一般的記敘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尤其要重點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從三個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動作、細節、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從多方面準確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著重分析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的矛盾沖突;③思考和發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熟悉并分析故事情節。
熟悉情節可采用朗讀、編寫提綱、復述內容等方式;分析情節,要與分析人物性格結合起來,因為小說的任何一個情節都是為塑造人物和表現主題(中心思想)服務的。分析時既要掌握情節發展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從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全過程來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又不能對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平均用力,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節的發展和高潮部分。
(3)、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義。
如魯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寫祝福的情景,并在寫景時總是緊扣人物的思想感情來著筆,把寫景和敘事糅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劇產生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對主題(中心思想)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分析環境描寫,不應當孤立地進行,而應當與人物形象的分析結合在一起。當然,有時為了弄清小說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單獨抽出環境描寫來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內容以后再進行。
以上各點,并不是在閱讀每篇小說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據各篇小說的特點和讀者自己的具體情況(如閱讀目的、時間、水平等),可以有所側重。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訓練復述能力。
2、結合小說的時代背景,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3、體會文章語言,感受文中法國人民強烈而深沉的愛國感情,從而更加熱愛我們自己的祖國,熱愛我們的漢語。
重點: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訓練復述能力。
難點:體會文章語言,感受文中法國人民強烈而深沉的愛國感情,從而更加熱愛我們自己的祖國,熱愛我們的漢語。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二、初讀課文,解決下列字詞。
祈禱( )( ) 難kān( ) 鱸魚( ) 挾著( ) gěng( )咽 ào( )悔 xuān nào( )( ) 霹靂( )( ) 郵差( ) 鑰shì( ) zhǎn( )新 chéng fá( )( )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合作探究
1、復述故事情節,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2、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表現最后一課與平時上課的不同,請從氣氛、學生、老師三方面談談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五、課后拓展:
哈默爾先生宣布放學后,如果是以往,小弗朗茨早就飛出了教室,今天他還會這樣做嗎?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離開教室的。
[最后一課(北師大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北師大跳繩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