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盧楊 鄭國民
母語教學在每個國家的基礎教育中都處于核心地位,也始終處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隨著科技競爭的加劇,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性,紛紛將教育改革的重點轉向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方面。如何在母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自然就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焦點之一。國外許多教育家、學者及教師長期致力于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面僅就美、日、俄等國在母語教學中有關培養創造力的理論與實踐作簡要的介紹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對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的啟示。
對于創造力認識的差異決定了母語教學中不同的創造力培養模式
目前,對創造力的概念尚無一致的界說,但一般認為,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這里的產品既可以是一種新概念、新理論、新設想,也可以是一項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①因而創造力至少包含這樣兩個層次:對個人而言,這種創造力是個體在自我實現過程中不斷創造出的對個體來說具有新價值的能力;對社會而言,這種創造力是指對人類、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有重要意義的重大的發明、創造和革新。心理學家將這兩個層次分別命名為普遍的創造力和偉大的創造力,或稱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創造力。②前者人人具有,雖不一定獲得具有新的社會價值的成就,但對于他本人來說是進行一次有價值的創造性活動;后者是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特殊人才所具有的創造力。
對創造力層次的不同的取向,就決定了不同的培養創造力的模式。考察美、日、俄等國在母語教學中培養創造力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差異。美國在創造力的培養上有一個由培養特殊才能創造力向培養普通創造力轉化的過程。五六十年代注重特殊才能的創造力的培養,將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較高層次的創造力上,培養方法上多注重施以創造技法的訓練。7O年代以后,則注重發展普通創造力,將創造性教育寓于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并與學科內容相結合。日本自60年代末開始,采取把創造性教育與改進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聯系起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根源于日本學者在對創造力的培養上接受人本主義心理學派關于創造力、的見解,即注重自我實現型的創造力的培養。俄羅斯(前蘇聯)一向注重“天才”的培養,具體做法是在中小學直接開設創造課,并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開展教學大綱規定以外的、獨立完成的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特殊創造才能。
國外母語教學中創造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
國外母語教學中對創造力的培養起步較早,在理論與實踐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注重創設教學情境以培養創造意識與能力。
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兒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也是在活動中得到發展的。日本母語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的活動。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和環境,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表現與發展。如在作文教學中,有些學校把學生生活環境同作文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生活、學習環境的變化,不斷變換作文的內容。在這些具體的言語情境中,學生們通過親身觀察與體驗,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獲得了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獲得了創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
此外,有實驗結果表明,創設創造型教學情境(續寫童話、虛構故事等),優于復現型教學情境(敘述指定內容、描寫確定景物等)。例如,續寫童話、虛構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作文動機與興趣,而且可以激勵學生寫出內容豐富、句子結構比較復雜的文章,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效果。
(二)多種創造力培養技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各國在長期探索實驗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培養、訓練創造力的方法。其中以美國在這方面的探索最為突出。概括起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智力激勵法。又稱頭腦風暴法。就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會議使參加的學生相互啟發,填補知識空隙,從而引起學生創造性的設想和連鎖反應,產生眾多的創造性設想。
2.強行聯系法。就是強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看來沒有聯系的事物或觀念發生聯系。通常用列表組合的方法。
3.滑欄法(sliding columns
method)。就是將所要解決的問題分成幾個要素,然后列表,填上內容,用尺子上下滑動,根據隨機組合,創造性地組織問題,解決問題。該種方法可用于編造故事、編寫童話。
4.推測法。就是通過對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測,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對發展他們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具體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l)利用故事。即給學生講一段無結局的故事,鼓勵他們去推測故事的結局。
(2)利用藝術。組織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然后鼓勵學生推測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意境。也可以讓學生聽未曾聽過的音樂,推測作曲家創作時的思維模式及其原因,并讓學生描述作品的主題。
(3)利用當天報紙。首先只看標題,不看內容,根據標題寫下內容梗概,然后核對報紙,檢驗自己的猜測的信度。
據有關資料表明,美國對“創造性教學所帶來的變化”這一問題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將創造性技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均有長足進步。
啟示與思考
上述有關國外母語教學中培養創造力的理論與實踐對目前我國的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
(一)營造創新教育的大環境是實施語文創新教育的前提條件。
各國教育實踐證明,創造教育是以一個國家的科學化、民主化、現代化發展為基礎條件的。平等、民主的社會環境,開放、多元的文化氛圍,必然是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最理想的環境。而語文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其他學科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社會背景與文化發展的影響。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教育的大環境,對實施語文創新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二)轉變傳統觀念,以培養創造力為核心,是實施語文創新教育的關鍵。
傳統觀念對創造力的培養存在兩個誤區:一是認為創造力只為少數“天才”所擁有,普通人則不具備;二是創造力是先天的,后天無力培養。隨著創造學、心理學、腦科學等學科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創造力并不神秘,它是每個健康的個體都具有的一種普遍的心理能力,而且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得到發展的。近年來.許多發達國家紛紛將創造力的培養納入中小學基礎教育之中,并與學科內容相結合,正是基于上述的認識。在世紀之交,我國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進一步提出創新教育,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的發展趨勢。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思維能力,是創造的起點。語文學科聽說讀寫的內容中,存在著大量思維能力及創造力培養的因素。因此,語文學科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培養創造力的特殊功能。在語文教學中,轉變傳統觀念,重視對普通的創造力即自我實現的創造力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創造型人才,而且能夠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三)以知識為基礎,恰當地運用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是實施語文創新教育的保證。
研究表明,個體的創造力是可以通過培養訓練得到發展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方面,國外母語教學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很值得借鑒。如創設優化的言語情境,有針對性地運用智力激勵法、推測法。滑欄法等創造力培養技法,對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大有裨益。但同時也要注意處理好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切不可顧此失彼。因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密不可分,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有創新的可能。同時,也只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深刻理解基礎知識,活學活用。
①董奇《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頁。
②同上,第13、14頁。
③吳立崗《創造型訓練比復現型訓練的效果好》,《外國中小學教育》1992年第2期,第1-5頁。
選自《語文教學之友》2000年第12期
[國外母語創新教育及其啟示]相關文章:
1.國外教育家的故事
2.國外幼兒教育論文
3.
5.創新教育論文
6.創新教育論文題目
9.國外愛情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