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將這一幕戲劇分為三個小部分讓大家排演,在大家精彩的表演中我們體會到了戲劇極富個性和表現力的語言特色,也分析了劇中關鍵人物的形象特征,但大家心理依然有些疑問得不到較為明確的答案,比方說: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下面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討論一下。
{措施}大概給15分鐘時間,盡量讓學生發表意見,教師不給任何指向性的提示或總結,只給初回答問題的要求:有理有據。討論完后給出小結:人的性格是隨著人生的經歷不斷變化發展的,就像《項鏈》中的女主人公馬蒂爾德一樣性格和感情都不會是一層不變的。所以我們分析周樸園的感情也是類似
①真情說:周問過許多人,派人打聽過梅小姐的情況,要修墳紀念。住房內保留著“頂喜歡”的家具,記著生日,保留著習慣。30年前,周樸園的確對美麗溫柔的侍萍動過真情。到了晚年,其妻繁漪桀驁難馴,兒子周萍敬而遠之,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㈠三十年前二十幾歲的周樸園,對年輕美貌、溫柔善良的侍萍產生戀情,是自然真實的感情,一個人對初戀總是難以忘懷的,何況侍萍為他生過兩個孩子,最后,又因為被拋棄而投河自盡。㈡周婚后生活不美滿,更加深了他對侍萍的懷念。和周結婚的第一個門當戶對的闊小姐,身體不好,加上周不愛她,婚后不久就死了。繁漪個性傲慢,根本不是周喜歡的那種女人,在這種情形下,周自然更加懷念他的初戀情人。㈢對于周對魯的懷念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作者曹的觀點是“是真實的,絕對是真實的”。㈣而當侍萍奇跡般的站在他的面前時,周為什么害怕、惱怒、趕她走?因為他害怕魯的出現會危及到他的名譽、地位、家庭。
②假意說:㈠當他得知侍萍還活著:“(驚愕)什么?”問是否想見:“(連忙)不,不,不用。”聽說侍萍還活著,周樸園感到“驚愕”,更是避而不愿見。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徑張揚出去,有損門第。這表明了周樸園的偽善和丑惡。㈡當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魯媽時,資產階級本性使他一下子從往日的懷念回到現實的厲害沖突中來。(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誰指使你來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從前的舊恩怨,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好!痛痛快快的!你現在要多少錢?”先是聲色俱變的責問,接著試圖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為由,企圖穩住侍萍,使其不再提舊事;口口聲聲表白不忘舊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譴責;最后兇相畢露,辭退四鳳和魯貴,開除魯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兇殘。
30年前 真
30年后 懷念之初,沒有想那么多 真
后來,發現懷念很多用處, 越做越假
二、關于主題的探討
(一)在周對魯感情真假的討論中,我們發現原來那個冷酷偽善殘酷專制的周樸園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個沒有感情的冷血的人,而是慢慢變成這樣的,那么是什么讓周樸園一步一步走向埋沒人性性的深淵的呢?細心讀過課文的同學會發現在周樸園身邊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這個人物可以說在周樸園會變成什么人的轉折點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答不出來可以提示學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那個一直沒有露過面卻起著重要作用的李甲的父親)
問題設計
1、“你們老太太”,為什么不說是“你和老太太”?--說明當初趕走魯侍萍周樸園也是被迫的,
2、老太太是什么身份(社會地位和身份)?--封建地主家庭的專制家長
3、我們假想一下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學生口頭編故事,主要是說出老太太逼周樸園選擇了錢和權,而拋棄了愛情和親情甚至人性
4、這樣重大的選擇對周樸園來說意味著什么?--打破了周樸園的道德底線,試問一個連自己的愛人和親身骨肉都可以拋棄的人,還有什么殘酷的事情做不出來呢?所以他后來會做出害死2200個童工還克扣工錢,指使礦上警察打死工人對他來說也不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這樣一位封建地主家的專制家長讓自己的兒子做了人生中一次至關重要的抉擇,周樸園按照家長的意思選擇了有錢有權的官家小姐,同時也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一個冷酷無情的封建統治者。是封建社會的門第觀念、家長制度、封建統治者的冷酷自私將周樸園逼上了這條埋沒人性的不歸路。
(二)周樸園從封建地主變成封建資本家,用人性作為代價聚斂財富,壞到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詩歌壞人,所以面對失散多年失而復得的兒子他也不認,周樸園不認魯大海,魯侍萍也不認周萍,這兩個類似的行為背后的原因有什么異同呢?異:周不肯認,魯是沒有辦法認
同:階級地位不同
由此可見周魯兩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階級矛盾。周時封建資本家,魯是善良的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他們的階級地位和思想上存在著既然的對立所以他們的對立沖突是必然的,這種父子相見,分外眼紅,母子相見不能相認的悲劇正是對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有力控訴。
(三)魯侍萍無疑是這個罪惡社會的犧牲品,那么這個社會的上層人物周樸園他又幸福嗎?--不幸福,他只是個賺錢的機器,他殘害他人,也毀滅了自己。而魯的出現連他最后一點對幸福的幻想也破滅了,從此以后他就成了一個真正的行尸走肉。
(四)這樣一個毀滅人性,摧毀幸福的罪惡的社會能讓它繼續存在嗎?所以作者給劇本取名為“雷雨”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呢?--《雷雨》的標題既點明戲劇情節發生的自然氣候:“;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這樣的天氣終于導致夜間雷電交加,風雨大作。與這種惡劣天氣并行發展的是這個封建大家庭內部也醞釀著而且終于爆發了一場毀滅性的“雷雨”:四風、周沖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自然界和家庭內部的“雷雨”其實正象征了社會矛盾的日趨尖銳。作者用“雷雨”為題形象地告訴人們: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場天翻地覆的社會大變革不可避免地即將發生。
三、小結
所以,戲劇文學和其他的文學形式一樣,不僅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更要揭露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現實。我們不能把《雷雨》僅僅看做是兩個家庭的悲劇,而應該認識到是那個社會的罪惡。我們讀戲劇作品一定要學會深刻挖掘作品的現實意義,這一點在后面的戲劇學習中要充分注意。
[雷雨公開課教案第三課時(人教版高二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雨巷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