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7-12-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

昆五中 柴建祥

【摘要】語文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一的特點 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借用聽說讀寫訓練、影視媒體及教師人格的影響等渠道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成為一個會感恩的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  感恩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道德品質特別是感恩之心卻“高速發展”呈反比趨勢,今天從事教育研究的人嘆息說:21世紀的危機不再是經濟危機,而是人的道德危機。

媒體一:一位老人節衣縮食,含辛茹苦將幾個兒女拉扯成人,子女衣食無憂,其家“樂融融”,可其父卻無人贍養,流落街頭……

媒體二:繁華的都市中常常看到兩個身影--一張破舊的三輪,前父身后母影,沿街拾荒,含辛茹苦掙錢,陪伴他們除了滿天的星星,就是相伴的垃圾……城市的另一頭兒女進了大學卻上了網吧,網絡的誘惑逼使他們一次次借“學習”之名去抽父母血汗錢,更有甚者逼來的是父母賣血的錢。“找朋友”“游戲”,大手大腳亂花錢,就是他們對父母的“回報”。

    媒體三:叢飛,一位深圳著名歌手,資助了178位貧困孩子,但當他身患絕癥,面臨生死考驗時,曾經受他資助過的很多人卻視而不見,特別是其中幾位已經在深圳參加工作的受助者,近在咫尺,卻幾乎沒有一個來探望叢飛一次,如此令人心寒的事例還有許多許多。

   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就語文對人的影響有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與道德品質的培養,包括教會學生感恩。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這不僅僅是教育教學中德育目標的實現,更是對學生、社會、民族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年教授語文的實踐中就感恩教育談幾點體會。

 二、語文教學中感恩教育的實施辦法

(一)、深挖教材內容,培養感恩之心。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資源,利用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人文內涵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情感移于作者及作品人物身上,魂魄與共,在情感的共鳴中,讓學生的思想受到感染,靈魂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華。在對孟郊的詩《游于吟》教學時,我抓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加以點撥,引申,拓展,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融合一起,讓學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詩中那一位即將遠行的游子,被母親的愛與牽掛牢牢鉗住,撥起學生的感恩之心。古人的感恩之心似“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寫在現當代的美文中。高中教材中的課文,篇篇精挑細選,思想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動的感恩教材。《祝福》表現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讓學生懂得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淚珠與珍珠》讓學生懂得博愛,懂得感恩;《羅密歐與朱麗葉》宣揚了對愛情的堅定、執著,讓學生懂得愛情的真諦。這些文章,像陽光,像雨露,滋潤著學生心田;像啟明星,像航標燈,指引著學生的人生之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的感恩情操在藝術作品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形成。 這些文本都可以作為教師挖掘感恩之河的源頭。古人的感恩如果說是一面鏡子對學生的思想起感染的作用,那么與時代同脈搏的鮮活的文本選人教材對學生靈魂的震撼,情感的升華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我在對人教版高一篇目《我與地壇》進行教學時,我首先引領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思想變化的軌跡,從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者是一位下肢癱瘓的人,在他對生存的全部理由部產生懷疑時,是那被廢棄地壇給他提供了審視人生的空間,并給了他許多感悟,從而改變了生死觀,是地壇不動聲色中拯救了他;那位在承受“我”的不幸的同時,還要承受不能將痛苦現于形象的痛苦的母親,用她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獻出一切,讓“我”明白了面對苦難應如何活下去。全文揭示了對生命的理解,贊頌了偉大的母愛,讓學生懂得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生命,珍惜親情,處處流露出對地壇、對母親的感恩之情。讓學生受到愛的教育,產生感恩之心。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審美趣味,要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材料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情感。這種“愉悅”,一方面來自語言文字的感悟,這是語感的愉悅;一方面來自于作品中真善美的感悟,這是情感的愉悅。教學中通過品味作品的悠遠意境,讓學生獲得自然美、社會美、人性美的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大自然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激發人們熱愛祖國的大好山河。聽“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生活中的種種錯誤和遺憾,也是人們生活的體驗和美好的記憶。還有朱自清筆下那寧靜美麗的月下荷塘;郁達夫筆下那清靜悲涼的故都秋天;《邊城》里溫柔、平靜的黃昏里翠翠莫名的心事;《赤壁賦》中清風明月下蘇東坡的自我解脫。意境,無論清新淡雅、空靈灑脫,無論雄渾壯闊、奇險峻秀,都是那樣的撼人心魄,動人心弦。我們在領略美的意境的同時,心靈得到了洗禮和凈化,情操得到了熏陶和升華。在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教學中,學生對父親的評價是“太笨了”“啰嗦”,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不進入課文內容,而是先給學生介紹了我的父親-------一位平凡的、卻用他看似平凡的言行感染教育了我,讓我學會了感恩的人。隨著我的講述,學生注意力被吸引,情感被激發起來,這時引入課文,讓學生再去用心體會課文中看似迂腐老土的父親身上那些令人感動的地方。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文中,被文中父親的舔犢深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深深感動。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說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學生這時的情感之弦被撥動出更強音,紛紛說出父母平日平凡生活中令他們感動的事,感想之心溢于言表。從而達到以情悟義,以義育情的效果。

    只要教師處處做有心人;時時想到語文教學的雙重任務,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覺滲透思想教育 那么,在與文本大流中一定能將思想教育貫穿始終,使學生自覺滲透語文學習,思想情感受到感染,道德情操得到培養,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二)、聽說讀寫相結合,積淀感恩之源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感悟真情、培養真情。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通過聽、說、讀、寫訓練,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現在的中學生喜歡追星,并由此產生崇拜、仿效明星的行為。其實,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主人公都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只要教師加以點撥,同樣可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橘子洲頭追問大地主宰的熱血青年(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康河橋邊作別西天云彩的多情游子(徐志摩《再別康橋》),執政府前遭遇野蠻虐殺的勇毅女子(魯迅《記念劉和珍君》),赤壁之下盡享天地恩賜的失意文人(蘇軾《赤壁賦》),荷花淀中勤勞樸實的水生嫂子(孫犁《荷花淀》),19世紀不知疲倦的驚人作家巴爾扎克(雨果《巴爾扎克葬詞》),……每一個藝術形象都綻放著人性的光輝,都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在老師聲情并茂的講解中,又怎能不打動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偶像和感恩之源呢?

    曾經聆聽一節山東杜郎口中學老師在昆明的示范課--《藏羚羊的跪拜》,文中母藏羚羊臨死前對老獵人深深一跪,是為了乞求保全腹中胎兒;,該教師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朝感恩的共鳴點集結,整節課在體現學生主體的聽說讀寫中輕松完成。一節課雖對學生感恩教育得不到“質”的飛躍,但尋找與學生感恩共鳴集結的“量”的儲備,本節課對學生或老師無疑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主題班會也是積淀感恩之源的教育方式,會前讓學生說說自己感恩的人和事,講講名人感恩故事,進行感恩主題演講比賽,學生的感恩之情也可以得到有效培養。教師有意識從課內課外選擇相關文章、詩詞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在默讀、朗讀、背誦的過程中感悟真情,觸動學生內心情感。在學生在聽、說、讀的過程中,心中情感被觸動時趁熱打鐵,讓他們將自己內心最真實情感記錄下來,就會有不少好的作品產生。這樣既鍛煉了寫作能力,又達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讓學生編撰相關主題班報、組報,在班上展示,并進行評議;安排學生寫作感恩日記,將每日與父母老師同學相處時令自己感受最深,最讓自己感動的點滴用文字記錄下來,讓學生從中感受真情,激起學生情感漣漪,都不失為進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時機與手段。

   充分利用好說聽讀寫的契機,將更加有效積淀學生的感恩之心,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教師自身人格魅力的影響

    古話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是對教師職業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現代教師的人格之魅力所在,長期以來,教師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專業性,而低估了“人格”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少年的心靈,是任何東而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有人曾經比喻說,學生好比潔白無暇的銀幕,教師好比清晰的拷貝,拷貝上的各種形象總是要無可掩飾地投映到潔白無暇的銀幕上去。教師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無私的傳承給需要的人,這種人類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語文教師不應僅僅是個語文教學專家,更應是一個布道人生的傳道士。教書重要,育人更重要。要教會學生感恩,首先教師應是一個會感恩的人,對親人、對社會、對自然甚至于是對坎坷命運的感恩,將感恩之心貫穿于自己的言行,通過人格的內在魅力引起學生佩服、尊敬和模仿等一系列心理反應,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將師表沉淀為學生自己的理念,進而把一定的社會思想法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個性思想和個性心理品質,得以形成良好人格,真正達到以德帶德,以行導行,以情動情,以愛啟愛的作用。

    一個人,如果他能真正發向內心地去愛,去善待自己的親人,感恩親情,相信他的這種善良之心;感恩之心也將會延伸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和事物身上。

    讓孩子們擁有 顆感恩之。會讓他們的心胸像天空一樣廣闊,會使他們的心靈世界變得越來越博大、越來越有活力。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年6月出版

      2、《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云教版)

      3、平遷瑜《養心日記與孝心教育》(《班主任》2000年第5期 )

      4、張行濤 郭東歧主編《新世紀教師素養》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5、朱永新主編《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2010年3月18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2.教學論文評語

3.生物教學論文

4.數學教學論文

5.關于美術教學論文

6.識字教學論文

7.地理案例教學論文

8.英語對話教學論文

9.會計教學論文

10.美術教學論文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在线国产欧美精品123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福利97野狼第一精品 | 亚洲欧美在线a免费线上看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本道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