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被擊中--我教《孔雀東南飛》
學生高之涵曾對我說過,初中時就期待《孔雀東南飛》,但高中時教師講解過,卻覺索然無味。
她的話時時警誡我,千萬別成為扼殺學生熱愛語文的殺手。
然而《孔雀東南飛》卻是一堵堅實的墻,時時橫亙在我的面前。雖然肢解了許多遍,卻依然沒有發現其“美”之所在,只是在完成教學任務。
昨天上網查詢資料時,看到
初次讀到《孔雀東南飛》,是在二十多年前。說起來那么久遠的事,讓人無端感覺,自己像一個垂垂老矣的遲暮老人。
記得當時初見,驚艷于劉蘭芝光彩照人的美。少年時,將皮相之美當作是愛情的第一要素。所以當看到焦仲卿不得不離開劉蘭芝而將她遣送回家時,有太多惋惜,惋惜這樣一個精致美麗、賢惠驕傲的女子,卻得不到婆婆疼愛,從此,覺天下之惡,無出焦母之右者。
接下來的離別分外賺人熱淚。讀到“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泣不可抑。讀一遍哭一次。很少有事能打動的心,卻一次又一次,哭得一塌糊涂。
其實就只是“舉手長勞勞”這句話,讓當年的我記住了還有焦仲卿這個人。一個在我印象中如此平凡的“勞”字。到這里,卻翻出不盡的纏綿之意。
今天第一節課,在12班,感覺很不好。要求背誦的段落,學生讀得有氣無力,更不用說情感。當然,我也盡力去范讀,但有時很是奇怪,教師的朗誦也需要氛圍的渲染,有時在一個班級讀得感動自己,另一班級卻生澀別扭。
到了11班,一切風生水起。和他們一起朗讀的時候,其中“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兩句,讀得特別慢,而飽含深情。坐在第一排的學生說,老師一讀,味道就不一樣了。
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在解讀劉蘭芝“嚴妝”時,特別有感覺。包括“起嚴妝”的“起”字,在誦讀時也感覺到一種莫名的莊重感,此“起”非起立起床之意,因蘭芝在離別的前夜,一夜未宿。這里的“起”字當為“開始”之意,但這里的開始又包含著一種盛大莊重的儀式,亦即這“嚴妝”里有蘭芝深重的悲壯感。
再說“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也值得追問,為何偏偏是初七及下九,不要相忘。初七是乞巧節,下九是漢代婦女相聚的日子,兩個日子都是婦女嬉戲快樂的日子,而此時被休在家的劉蘭芝會去參加這樣的聚會嗎?只會一個人孤獨的躲在房間里,暗自流淚。又有誰會記起一個棄婦的孤獨與苦痛呢,如果小姑子(包括沒有說出口的仲卿)都遺忘了蘭芝,那她真的在一片歡樂中被世界遺忘、拋棄。這種情感應該和李清照在《永遇樂》詞中的情感是相通的: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然后學生再讀夫妻二人離別的一段文字。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通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起句就被打動。為何偏偏是“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按常識學理來說,當是“新婦車在前,府吏馬在后”。
而這違背常理的背后,當是夫妻之間依然相濡以沫夫唱妻隨,劉蘭芝依然有所眷戀情感的外在表現。
然后,讀到“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時,一瞬之間,眼眶濕濕的。
我向學生坦承我的感動。
就在這時,下課鈴響起。我布置了兩個作業。一是“車”“馬”誰前誰后的問題;最美的離別詩(個人偏激的體驗和認知)“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美在何處?
現在我有更多的時間回味自己的感動。
磐石、蒲葦的忠貞并不見得多么令人感動,讓我感動的是原來如此決絕倔強下定決心一去不得返(勿復重紛紜。何言復來還!)的蘭芝君為何突然反悔,說出“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的話來?可見這時蘭芝才開始有了對兩人重新團聚的期望。可是這種改變對于她意味著什么?
設若仲卿把蘭芝再接回焦家,會面臨怎樣的局面?
重歸焦家,她依然要面對挑剔的婆婆,面對她千方百計想要丟棄的生活。為愛,蘭芝變得執著而堅定;為愛,甚至可以犧牲她恪守的自尊。
有此改變,后面的誓言才如此動人,讓我怦然心動。
最后說“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美在何處?
讓我們看看流行的翻譯:
兩人舉手告別,憂傷不已,彼此依依不舍。
如此,學生喜歡詩歌才怪。
一是音節之美。漢語中的疊音詞,讓人心動。一如《詩經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的“依依”與“霏霏”一樣讓人纏綿悱惻而憂傷不已。
二是情感美。“勞勞”與“依依”之中的憂傷與眷戀讓人動容。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說:“詩歌是在翻譯中丟失的東西”。我想這種翻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包括古文譯成現代文,看看學生必備的各式文言翻譯資料,聽聽教師講解文言時的扣住字詞不放的話語。我禁不住心底一陣的悲涼。
很多時候,我們匠氣十足的教師就在自己的課堂中把詩歌與美麗與學生的熱情統統掐死,其流毒甚至使他們一生厭棄文字與閱讀。
課堂上,時時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總以為語言是蒼白無助,無法傳達自己的感知于萬一。我所能夠做的只是,給文字以溫度,讓學生因為溫暖而走進文字,走進文字背后的人物,走進人物背后的心理。
又記。
1、從前常上公開課時,一定要借班上過,因為我知道課堂和學生能夠激活我的情感和思維。
2、就在碼這篇博客的時候,辦公室里有二位家長和班主任一起在苦口婆心的教導學生,語重心長,眼淚橫飛。說來說去,只是刻苦學習,只是現實生活的艱辛。想想,我們的學生只為了一份口糧,而忍受如此枯燥乏味的生活。
真是悲哀。其實悲哀的又休止是學生。
陳會設
[就這樣被擊中--我教《孔雀東南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一必修一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