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的作用和設計

發布時間:2016-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讀”雖說在傳統教學中把它依附于“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實際上對“讀”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極為重視的。朗讀作為其形式之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形式,即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出聲的口頭語言。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部分中,對朗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因為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閱讀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下面筆者就朗讀的作用,朗讀的設計談一些淺見。

   古代教育家重視“吟誦”,認為只有拿調去讀,才能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體味出其中的妙處。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和當代語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讀。那么,朗讀究竟有哪些好處呢? 

一、朗讀的作用

   1、朗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這是朗讀訓練作用最淺顯,也是最基本的一點。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朗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朗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語感的培養也大大削減了。

   由此,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說話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結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說話上,學生就能逐步取得發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說話能力提高這一點。另外,因為朗讀時要求采用普通話,這自然會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

   所以說,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一種好方式,應切實地加強訓練。放聲朗讀文章,可以增強語音的感受能力、語義的感受能力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對精美的文章反復地朗讀,會增強對語言規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反之聽到不正確的讀音或詞不達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會從感情上感到不適,并加以排斥。

   2、朗讀能夠有助于深刻地體味文章所抒發的鮮明獨特的思想感情。這是朗讀訓練所應達到的基本目標之一。

   我們常說作家在創作時總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作家塑造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來展示的。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作者的語言就好象成了讀者自己的語言。與此同時,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學習《土地的誓言》這首詩時,教師只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對這片土地的摯愛。在學習《白楊禮贊》這篇抒情散文時,教師可通過學生在朗讀文章時準確把握文章句調、語速、感情的變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更深刻地領會作家通過贊美白楊樹意在歌頌北方農民質樸、嚴肅、不屈的性格和抗日軍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力求上進,執著奮斗的精神內蘊。

   由此,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朗讀,尤其是應該精讀的文章,不能粗觀大意,淺嘗輒止,必須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推敲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說話,代作者表達思想,抒發情懷。經過這樣的朗讀,對文章的理解才會加深。 

   3、朗讀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

   我們知道音樂是以其特有的節奏旋律來打動人心,感染聽眾,從而顯示藝術魁力的。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詩文莫不如此。在漢語中,漢字有四種聲調。由漢字組成的文章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直觀體味到漢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獨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同時,文章還有急切舒緩、起承轉合的律動的特點。學生也只有通過恰當地朗讀,才能從語調的高低、節奏的急緩、語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別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它們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飭、平仄相配,節奏鮮明,句末押韻,好似高山流水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才能讓學生直接體會到古詩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美學感染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運用了不少的疊詞,朗讀它們,猶如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貫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通過朗讀,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樂美。

   4、朗讀能夠增強學生對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體的、可感觸的藝術形象,來表現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把詩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內涵豐富的形象中,以瞬間表現永恒,以有限傳達無限,以少勝多,給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廣闊大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觀書須熟讀,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這些話語道出了反復朗讀對于理解文章含義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地教學詩歌時,只有指導學生反復地朗讀,才能讓學生將文章中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更好地品味出來,從而更好地欣賞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學作品雖然沒有雕塑、繪畫等藝術類型作品那么直觀,但它的形象性卻是一般藝術樣式所無法比擬的。在文學作品中,具體、生動、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審美意義的生活圖畫,構成了藝術形象。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繪聲繪色、窮形盡相的特點,從而在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課文所描繪的形象、畫面,生動地再現各種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寫魯達如何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情節,施耐庵獨具慧眼,敏銳地把握好寫作的角度,從味覺、視覺、聽覺捕捉主體和喻體“質”的相似點,第一拳,打得鄭屠腦袋好同油醬鋪;第二拳,打得鄭屠腦袋開了彩帛鋪;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陸道場,如此語段,讓學生讀來有味、有色、有聲、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魯智深疾惡如仇、勇猛剛強的光彩形象。

   綜上所述,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時,又鍛煉用語言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那么,教師如何設計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訓練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讀的設計

要做到準確、清晰,并能聲情并茂,使聽者感染到“聲聲入耳,心心相應”,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必須學一點朗讀的技巧。因為恰當地運用語言技術,能恰到好處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強朗讀的效果。 

   首先就朗讀訓練的質量要求看,朗讀訓練的質量大體可分三個層次:

   1、  正確的朗讀。做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這是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暢的朗讀。正確地把握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輕、重、緩、急),連貫地讀下來,這是朗讀的進一步要求。

  3、傳神的朗讀。熟練地運用讀音和表情。表達出文章的風格神采。這是高標準的要求

  其次,朗讀的數量要求:為了達到一定的訓練質量,必須有一定的訓練數量作保證。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長期的研究證明:在小學階段,小學生要學會流利地表情朗讀,至少需要兩百小時以上的練習時間;中學階段,讀物的篇幅增長,內容加深,朗讀難度大,要求高,練習的時數也是成語的提高。 

  另外朗讀主要是通過重音、停頓、語調、速度等傳達的,所以不論從朗讀訓練的質量上,還是其數量上都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強化設計訓練。

1、  朗讀的重音。

   輕重音是由音強、音長決定的。氣流量大,用力,發音時間長,音則重。反之則短。重音顯得剛強,常用來表達堅定、果敢、豪邁、莊重的思想感情。朗讀時為了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詞語和句子讀得重些,這些重讀的部分就是朗讀的重音。 

   如何確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種:語法重音、邏輯重音、感性重音。 

   ⑴語法重音(加黑點的詞為重音),它是指語法結構成分所反映的重音。這種重音一般來說會自然流露。若探其規律,大致是:簡單的主謂結構一般重讀謂語:“天亮了。”帶賓語時一般重讀賓語:“我讀語文。”凡的連帶成份的,一般重讀連帶成份:“人們舉起憤怒的拳頭。”   

    ⑵邏輯重音:為了突出句子的某種特殊意義而把某個詞語加重讀,它沒有固定的位置,隨著邏輯思維而變,完全由人的意志決定,又叫強調重音。

   如:“父親說:‘所以你們要向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堆巨浪,惡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塊翡翠摔成塵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緒特別激動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極度的喜怒哀樂之情。

   如:“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更小的腦袋從葉間探出來。喲,雛兒!正是這小家伙!”

   “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 

2、  朗讀的停頓

  朗讀的停頓指的是朗讀語流中聲音的停頓。這是根據生理的需要與表達意義的需要而作的間歇、休止。適當的停頓對朗讀者來說,可以適當地換氣、恰當地控制語速、更好地表達感情。

  朗讀的停頓,通常分為語法停頓、邏輯停頓和結構停頓三種類型。

  語法停頓,是根據語句的語法結構所作的停頓。一般情況,標點符號是語法停頓的參考。除此,當一句話中的定、狀語較長時,距中心語遠的要停頓。例:“微風吹拂著她那/飄逸/美的秀發。”

  邏輯停頓,是指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調特殊含義,而表現出詞組、句子、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視/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

  結構停頓,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層次的停頓。停頓的時間長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讀的語調

  所謂語調,是指整個句子的音高變化,語調有平直調、揚上調、曲折調、降抑調四種基本類型。

  平直調,全句語勢平直舒緩,音節拖長拉平,用來表示莊重、嚴肅等語氣,常用于敘述、說明、判斷的陳述句。

  揚上調前低后高,整個句子的后半句明顯升高,句末音節上昂,用來表示反問、設問、疑問、驚訝、鼓勵、號召等類語氣。常用于疑問句或感嘆句。

  曲折調高低起伏,變化多端,用來表示嘲諷、反語、暗示、雙關、懷疑等語氣,常用于疑問句。

  降抑調,由高到低,語勢漸降,用來表示祈使句。

  如朗讀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第七段:“它沒有婆娑的姿態……守衛家鄉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語氣的不同,在朗讀時,前四句采用直調,而后面的四個反問排比句則應用揚上調。如此就能夠很好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讀的速度

   朗讀的速度是指朗讀的緩急快慢。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

   ⑴快速,常用來表現緊張危急的場面,豪放、潑辣的性格,激動、驚異的心情。

   ⑵慢速,常用來表現平靜、嚴肅的場面,和諧、沉著的性格,寬慰、沉痛的心情。

   ⑶中速,常用來表現一般的說明、交代、過渡。

   當然朗讀速度的快慢應與作品的思想內容相適應:平靜、莊嚴、沉郁、悲痛、緬懷、哀訴、年老、遲頓、老成等內容宜慢讀;而熱烈、緊張、興奮、焦急、爭辯、年青、機警以及突然、急變等內容和場面,宜快讀。

   如朗讀魯彥的散文《聽潮》時,就要按文章確定的不同朗讀速度:文章的開頭三段主要交代聽潮的時間、地點的環境,這部分適宜用中速來朗讀;文章的6-12段寫的是作者夫婦對落潮時海景的欣賞,這時大海幽靜的、和平的、愉悅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靜的、這部分適宜用慢速度來朗讀;文章的14-17段描繪的是一幅從海睡到海醒的畫面,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海由“惱怒”到“憤怒”,發出的聲響越來越大,像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顯得氣勢雄渾,這部分適宜用快速來朗讀。

   朗讀的“高低”與“快慢”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高與快的表示的情態、場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讀的地方往往也談得快;同樣道理,低讀的地方往往也讀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中說:“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不過在吟誦時,安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于原文意,發展的節奏。”蕭蘊也說:“讀、吟、誦及至唱,是學習語言、體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過程。”兩位大家都極其關注讀甚至吟誦,他們的獨到見解不無道理。同樣一句話,由于重音位置和停連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所以通過朗讀吟誦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力求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盡,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 

李金梅

[朗讀教學的作用和設計]相關文章:

1.教學課件的作用

2.教學設計和教案模板

3.月光曲課件和教學設計

4.教學設計評語

5.

6.《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學設計

7.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課件設計

8.《公輸》教學課件設計

9.《鸕鶿》教學課件設計

10.《生命》教學課件設計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看片福利717 | 日本特黄天天看特色大片 | 日本有码在线中文字幕 | 在线看不卡日韩AV | 亚洲第一AV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