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詞語及句子。
2、挖掘文章信息,概述文章內容。
【學習重點】 掌握重難點詞語
【學法指導】
先自讀,不翻閱資料,試試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
【知識鏈接】
1、作者、作品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_______,相傳為_____末年的魯國史官_____ 所做。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2、背景資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學習過程】
一、誦讀文本,讀準字音、句讀,并釋意。
(一)通讀全文,為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縋而出( )
共其乏困( ) 闕秦( ) 秦伯說( )
杞子( ) 逢孫( ) 戍之( )
(二)逐段誦讀文本,為下面加點字詞釋意。
第一自然段
1、以 2、貳于楚 3、軍
譯句: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第二自然段
1、若 2、臣之壯也 3、猶
4、無能為也已 5、是寡人之過
6、然 7、許之
譯句: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
第三自然段
1、既知亡 2、執事 3、鄙遠 4、陪鄰
5、行李 6、共其乏困 7、嘗為晉軍賜
8、朝濟而夕設版 9既東封鄭 10肆
11闕 12唯 13秦伯說 14戍之
譯句: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夫晉,何厭之有?
第四自然段
1、微夫人 2、因 3、敝 4、不知
譯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二、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每段的內容。(用四個字)
【當堂檢測】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越國以鄙遠”中的“以”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無利于晉 B.焉用亡鄭以陪鄰 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D.以亂易整,不武
2.下列詞語中“濟”字的意義和“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濟”相同的一項是:( )
A.同舟共濟 B.濟世安民 C.賑災濟貧 D.無濟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夫晉,何厭之有 C.秦伯說,與鄭人盟 D.失其所與,不知
【反思感悟】
【課文翻譯】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曹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么(我)怎敢冒昧地用這種方式來麻煩你呢。越過別的國家(晉國)把遠地(鄭國)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他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的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心里)贊同,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于是請過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向晶
[《燭之武退秦師》第一課時 導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6.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
8.《談中國詩》導學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