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作文之二--抄起來讀起來寫起來--我的抄讀寫三步作文教學法 作文指導

發布時間:2017-11-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導讀

一個簡單的方法,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你可不要小看它喲。

抄起來 讀起來 寫起來

--我的“抄讀寫三步作文教學法”

湯久長

我這樣教學生寫“發現美”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橫向拉著四根鐵絲,鐵絲上張掛著同學們抄來的48篇文章。這些文章是老師一周前布置的作業:抄一篇你自己認為最好的寫“景”或“物”的文章。

為這樣一篇抄來的文章,每個同學平均讀了5篇(當然這是指認真讀的,那為了確定內容而一掃而過的不算在內)。

接下來我讓同學們在一周內讀完這些文章,并從中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于是同學們忙碌起來,一有功夫就讀,因為文章是用小夾子夾著張掛的,讀起來很方便,可以摘下來拿到座位上讀。不但讀而且議,嘁嘁喳喳,你這我那,熱鬧得很。

一周后,評選結果出來了,6篇文章被評為最優。被評上的同學得意洋洋,沒評上的還不服氣。我讓不服氣的的同學申述理由,再評,又有兩篇獲選。

我把大家最喜歡的8篇文章印發給大家,讓大家仔細研讀,思考這些文章的作者是怎樣發現美的,并在此基礎上寫一篇“我發現了美”的文章。

結果是意想不到的好。

許多同學思路大開,連原來總是感到沒啥可寫的同學,現在也覺得找到了“發現的鑰匙”,有寫不完的話題,提起筆來也順順溜溜。

又是四十八篇文章張掛在教室后面,這回可是“原創”喲!

又是一輪評選,這回是十篇獲選的“原創”。

這次作文活動告一段落。

之后,我寫出了《我們怎樣發現美》發表在《作文成功之路》上。

我這樣教學生寫人

教室后門的黑板上又掛起48篇文章,這次的主題是寫人。

我規定在一周內讀完這些文章,然后評出最佳作品。這次評出六篇。我讓同學們花一周時間熟讀這些作品,熟到能詳細復述。接著我又讓大家從這些作品中找出寫人的秘訣。課上討論,課下議論,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最后歸納出最重要的兩點:1.人不離事,有了事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概念的人;2..要將“人”寫得生動感人,就要注重細節,只有細節才能挖掘人物內心,才能打動讀者。我知道這樣的歸納,算不上準,算不上全,但我很高興,因為這是全體同學全程參與的成果。它再蹩腳也比老師一人唱獨角戲好一百倍,也比老師填鴨式地灌輸強一百倍。最后一個環節是寫,仿照著自己認為最好的那篇寫一篇寫人的作文。結果當然又是意想不到的好。

之后,我寫出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寫人的秘訣》;另一篇是《寫好細節》,這篇發表在《寫作導報》上。

我這樣教學生寫“感悟”

后黑板上滿滿地張掛著哲理短文,讓我們信手拈來幾篇看看:

金幣丟了

陶衛東

有人去請教他的導師,智者與普通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導師捋了捋胡子,給他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想從兩個兒子中選擇一個做王位繼承人,就給他們每人一個金幣,讓他們騎馬到遠處一個小鎮上,去隨便購買一件東西。而在這之前,國王命人把他們的衣兜都給剪了一個洞。中午,兄弟倆回來了。大兒子悶悶不樂,小兒子卻興高采烈。

國王先問大兒子發生了什么事。大兒子沮喪地說:“金幣丟了。”

國王又問小兒子為什么這么高興。小兒子說他用那枚金幣買到了一個無形的財富,足以讓他受益一輩子。

這個財富就是一個良好的教訓:在把貴重的東西放在衣袋里之前,要先檢查一番,看看衣兜會不會有洞。

“你瞧,”導師最后說,“同樣是丟失了金幣,一個人用它買來了煩惱,一個人卻用它買來了教訓,這大概就是智者與普通人的區別吧。”

蘇格拉底的故事

開學的第一天,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作一件事,那就是每個人都盡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說著,他作了一遍示范,并微笑著對大家說,“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誰做不到呢?

可是一年之后,蘇格拉底再問信誓旦旦的學生的時候,全班卻只有一個學生能夠堅持下來,這個學生不是別人,就是以后的大哲學家柏拉圖。

長成一顆珍珠

左克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培養一顆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邊沙灘上挑選沙粒,并且一顆一顆地問那些沙粒,愿不愿意變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顆一顆都搖頭說不愿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他都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粒答應了他。旁邊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顆沙粒,說他太傻,去蚌殼里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只能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不值得。

可那顆沙粒還是無怨無悔地隨著養蚌人去了。

斗轉星移,幾年過去了,那顆沙粒已長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他傻的那些伙伴們,卻依然只是一堆沙粒,有的已風化成土。

如果說世上有“點石成金術”的話,那就是“艱難困苦”了。這可是人生的至寶啊!你忍耐著、堅持著,當走過黑暗與苦難的長長隧道之后,你或許會驚訝地發現,平凡如沙粒的你,不知不覺中,已長成了一顆珍珠。

滿墻的故事,滿墻的哲理,等著我們去讀,等著我們去悟。每一個作者都是老師,都在教我們怎么寫;每一篇文章都是范文,都在高聲喊:“這樣寫”。

我教學生寫“感悟”,可我什么都沒說。

…………

…………

同樣的方法,同樣的簡單,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上一樣管用好使,這引出了--

我的思考

我從來不認為作文是老師教會的。

孔子的時代沒有文章,他自己不會寫文章,他肯定也不會教學生寫文章,《論語》可以證明這一點;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那時候也沒有文章學或作文教程一類的書,可是他已經可以寫出很漂亮的文章。

魯迅不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話。

學作文的過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十個字:讀讀人家的,寫寫自己的。

學生學會寫作一是靠自己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積累知識。無語言無知識則作文就是無米之炊。二是靠自己練,練語言,練技巧。巧妙巧妙,熟能生巧,巧則生妙,若想巧妙,非練則不可矣。在“讀”“練”之間,加上一點“悟”:悟語言之妙,悟技巧之妙悟構思之妙……用“悟”來溝通“人家”和“自己”,讓“讀”和“寫”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縮短自己和高手之間的距離。等到這距離為零的時候,自己就成了高手。離開學生“自己”,則一切免談。而老師在整個作文教學過程中起的作用充其量不過就是“幫”。在學生讀悟練的過程中給一點點點撥,給一點點“催化”而已。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低估學生,不可高估自己,更不可越俎代庖。弄清了這一點,那么,在設計作文教學的時候,就一定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抄起來,讀起來,寫起來。

魯迅先生說“創作是并沒有什么秘訣,能夠交頭接耳,一句話就傳授給別一個的。”“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轉引自茅盾《魯迅談寫作》)

抄-讀-寫的過程就是學習寫作的過程,就是感悟寫作的過程,就是練習和提高寫作的過程。

抄-讀-寫,我們要的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抄-讀-寫,我們用的就是這一招。

在我教學生寫“發現美”的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讀了多少文章呢?我們粗略的算了一下。學生為“抄”平均讀了五篇文章,在“讀”的環節為“評”又讀了至少30篇(我們要求篇篇讀,但考慮到總有學生做不到,計算時打了個折),當精選出的文章印發下來,為“寫”又讀了8篇,共40篇左右。為寫一篇文章去讀40篇文章,在讀的過程中又要體會,思考,琢磨,感悟,好文章就是這樣煉出來的!

我教學生“寫人”證實了這一點。

我教學生“寫感悟”證實了這一點。

我教學生選材又證實了這一點。(另見 拙作《在研究中提高認識 在比較中學會選材》)

 

湯久長

[玩轉作文之二--抄起來讀起來寫起來--我的抄讀寫三步作文教學法 作文指導]相關文章:

1.勝似親人作文指導教案

2.作文課指導教案

3.看圖作文指導課件

4.小學作文指導教學課件

5.優秀作文指導教案

6.小學作文寫作指導課件

7.作文片段摘抄

8.

9.

10.小學作文好句子摘抄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不卡精品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