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黃莊中學 高二東
隨著中考語文試題的不斷更新,選題范圍地擴大,主觀性試題的增加,客觀性試題的逐漸減少,使得部分中學生在總復習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為此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所以,在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就很有必要對所復習的知識進行適當的歸納,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練習題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一、識記性練習
相當多的漢語知識和文學常識需要識記,識記即做知識積累。九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的程度差別已經明顯,因而識記性練習若要求一致,形式單一,就容易讓學生厭煩;又因為這種識記往往較為機械,容易讓學生思想上懶怠,所以避免機械重復,避免眾人相同要求,應成為設計識記性練習題的嘗試方向。
如識記復句類型和關聯詞,可給出練習題:
用“你去”、“我去”組合成復句,用上不同關聯詞并注明復句類型,寫出的句子越多越好。
這個練習不牽涉基礎好差的問題,人人都可以自由組合。但在用關聯詞聯綴之后要能明白其復句關系,則加進了思考的力度,又由于有“越多越好”的鼓勵,這個題就有了競賽性質,所以學生參與的熱情與干勁被激發了。在近乎游戲的氣氛中把復句知識練到了。有時也采用死記關聯詞的練法,但那樣練了許久,學生依舊把關聯詞與復句類型脫離開來,就是因為死記的方法缺少思維性,也缺少生動性。
文言文學習有文言詞語積累要求,而每一篇文言文的實詞意義、虛詞用法以及文言語法現象讓學生感到紛繁無緒。這樣就要求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歸納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整理,將紛繁瑣碎化為系統化、條理化。
例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的練習題設為:
1. 歸納文中的重點實詞:如舉、發、市、征、喻等(可由學生補充)。
2. 歸納文中的通假字:曾、衡、拂。
3. 歸納文中的使動用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動心忍性。
4. 歸納一詞多義。如于。
這種練習,不僅要求學生通曉課文每個字句,而且還能從掌握它們的特點出發分出類別,成為對課文文言詞語知識的一種理性認識和規律性把握。要歸納的字詞可先由教師給出類別名稱和字詞實例,然后逐漸過渡到學生自行列舉,學生的模仿力和創造性都極強,所學文言文多了,其分類整理的能力也就迅速提高了。
二、理解性練習
理解性練習貫穿在對知識的接觸、揣摩、消化的全過程中,主要目的是啟動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功能,帶動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時,給出下列一組句子:
a. 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借過。
b.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c. 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d. 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絕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具匠心。
如果題目這樣出:“說明下面句子中加點詞使用的準確性。”則不僅學生頓感索然無味,而且還會在編者這種硬性指派的口氣中喪失自我感悟的勇氣和興趣,于是只能被動、盲從,練多了必然養成“惟教師、惟書本是聽”的惰性心態。但如果換一種提法:“請找出句中你認為用得準確的詞并說明理由。”這樣就給這道題帶來了廣闊的選擇空間,靈活性、個性色彩都鮮明起來,無疑可以激發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根據自己對語言的感受程度和角度多方位去理解。這種練習可先組織學生口頭討論,讓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意見充分表達,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粗存精,最終集中到最有代表意義的詞語上來(如a句的‘“鑒賞”,b句的“絕大部分”、“絕不”,c句的“補”,d句的“盡量”等),最后再讓學生用文字表達自己對這些詞的理解,以求這些理解的清晰化、簡明化。
這種以“你認為……”為句式的題設方式,也適用于對句、段、篇的整體感受過程中,比如學散文,可練:“選擇文中你覺得最美妙的句子作賞析。”學古詩,可練:“選出詩中你覺得最傳神的字眼進行品味。”學議論文,可練:“選出文中你認為最關鍵的句子說明它在文中的作用。”學小說,可練:“選出文中你認為最能體現人物特征的細節描寫作分析。”如此等等,隨機而出,由于有“你認為……”作寬容余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分析對象,因為是自己認同的喜歡的,學生就能暢所欲言,雖然他們的文字表述高低有別,但至少他們能感覺到自我在練習過程中得到了表現,得到了重視。
三、創造性練習
創造性練習不僅是知識的遷移,更應是知識的升華。這里所提的創造性練習是指閱讀訓練中對閱讀教材的一種創造性的理解把握,即訓練學生對閱讀對象進行審視、評價,或據此為聯想、想像的依據,重新塑造,形成新的、屬于學生自己的藝術形象。
如學習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要求學生作練習(括號內為參考答案):
1. 找出詩中所寫景物。(竹、桃、江、鴨、蔞蒿、蘆芽、河豚)
2. 給這些景物添上色彩。(翠竹、粉桃、清江、灰鴨、綠之蔞蒿、白之蘆芽)
3. 給這些景物添上動感。(翠竹搖曳、粉桃含羞、清江泛波、灰鴨戲水、蔞蒿滴翠、蘆芽凝碧)
4. 給這幅畫添上人物(可以是自己),使人、景、情都鮮活、豐潤起來。
這個練習層次感強,讓學生一步步走近畫面,看活畫面,最終融進畫面。其間想像逐漸具體、豐潤,把自己帶進一個清新美妙的藝術境界中。
又如:請從聽覺角度去賞析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此題化視覺為聽覺,新奇有趣。讓學生凝神細聽,果然從字里行間聽到了種種歡樂之聲。這種變換感覺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多方位立體化地去把握詩的藝術形象,想像力在“聽”的過程中飛揚起來,學生何樂而不為呢?類似的賞析練習可以有很多,如“從寫景抒情的不同比較王維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馬致遠的‘斷腸人在天涯’來看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練習對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要求較高。但教師應放寬評價尺度,不要求學生都能寫好,重在有所品味,有所分析,能將自我感受述之以文。
[中考語文總復習習題的設計(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7.中考語文試題卷及答案
10.初中英語總復習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