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段意、中心思想 嫌語文課乏味

發布時間:2016-9-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青年報     2002-09-26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和工具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各門學科的學習息息相關,甚至伴隨學生一生,在中小學各學科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昨天召開的“上海市二期課程改革”會議上,市教委有關負責人透露,現在有60%以上的學生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上語文課學生們就提不起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我們聽過不少這樣的課:一句生活中很常見的話“媽媽叫我到里屋去拿一個蘋果給小朋友吃”,老師用語法知識對句子的“主語”、“謂語”、“賓語”分析了半天,學生卻是一臉茫然。有學生壯膽問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分析?”老師瞪了他一眼:不分析,你懂意思嗎?這時有學生在竊笑。 

  同時,現行語文教學中的“課文分段”、“總結中心思想”等傳統教法很乏味,原本很生動、可讀性很強的文章,用這種方法來教,把學生教得昏昏欲睡。因為在課堂上,老師把精美的語言、文章看作是手術臺上的尸體,拿著冷冰冰的刀子,不厭其煩、不厭其細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剖開來,然后對學生說:看,這是“心”、這是“肝”……這種“庖丁解!笔降姆绞桨岩黄猩Φ奈恼轮獾袅,孩子們活生生的思維也隨之變得支離破碎。 

專家:回歸本位教語文 

  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軒指出,學習語文應該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由于部分老師教學方法不當,教師對課文的條分縷析,使學生失去了對教學課本的美的感受,失去了對說、寫這種創造性活動的成功體驗,學生被迫對語法知識死記硬背,從而提不起學語文的興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師把教材看得過重,認為只要是教材上有的文章就要仔細講解,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王厥軒強調,語文作為一門應用性課程,在上海市中小學二期課改過程中要走“研究性”路子,教學要回到語文的本位上來。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師應更重視對學生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例如,在小學和初中課堂上鼓勵學生參加討論,在高中課堂上適當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演講、辯論等活動。 

課改:從培養興趣入手 

  才上二年級的小張同學,已經能拿著爸爸看過的報紙讀報了,原來,就讀于一師附小的小張已經認識1000多個字了。這是上海推行二期課改的成果之一。二期課改語文新教材在小學一二年級推行“識寫分流,識字先行”的方式,讓學生先“會認、會讀”,而不是以前的“會讀、會認、會寫、會默”,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的識字上。以前一個學期識字200個,現在增加到750個,一個8歲的孩子可認識2500多個字,閱讀興趣大大增加,學語文也會覺得很輕松。

 

[分析段意、中心思想 嫌語文課乏味]相關文章:

1.木蘭詩分段及段意

2.木蘭詩各段段意

3.木蘭詩每一段的段意

4.無聊乏味的說說

5.木蘭詩中心思想

6.木蘭詩一句話概括段意

7.語文課文開天辟地課件

8.語文課背影的課件

9.故都的秋語文課教案

10.語文課教學計劃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五月综合色婷婷欧美 | 日韩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 | 忘忧草日韩综合一区三级久久久 | 综久久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