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02-09-26 記者 冒浩文
補課仍然存在
新學期已經開學,經過一個假期休整的同學們又踏進了學校,開始了周而復始的學習。在暑假,許多同學或出去旅游,或做一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感受到了空前的放松和愜意。但對于從高二和初二升入畢業班的的同學來說,假期對他們只是一個美麗的泡沫。提前開始的補課使他們美好的暑假夢破滅了。即將升入高二的同學也未能幸免,他們也將面臨會考。據記者了解,廣州為數不少的學校提前兩三個星期補課,暑假期間還布置了繁重的作業。某大學附中的校長對記者說,本來他也沒打算補課,但陸續而來的其它學校的補課消息讓他感到了壓力,無奈之下,他們也補課了。原來這個學校每天課時是7節,但別的學校是8節。一年算下來,整整比人家少了一個月的課時,如今人家假期又要補課,你不補,責任誰負?
記者近日跑了一些公辦的,民辦的,半公半民的學校,發現素質教育在他們這里仍然是紙上談兵,形同虛設。看看課程表,每天7點多上課,一天8節課可謂是密不透風;晚上自習是7點開始,9:30或10點結束。一天計算下來,學生的壓力和學習時間多不多,可想而知。到了畢業班,圍繞高考的課程一加再加,而其它與高考關系不大的課程早已銷聲匿跡。大部分學校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下,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難以展開。
據北京青年報社與中國社會調查所最近的一次社會調查顯示:85%的被調查者認為升學率是他們擇校首先考慮的問題,而學校能否實行素質教育明顯居于次要地位;對于怎樣理解目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48%的人認為責任主要在于家長和學生,31%的人認為是社會因素造成,25%的人認為是學校之間相互攀比。
按說廣州的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60%多,加上其它形式的辦學,現在畢業生的升學道路不能說不寬敞。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家庭獨生子女逐步普遍化,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而事實卻使人們的主觀意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傷,因為我們現行的教育,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根本無法滿足社會的強烈需求。面對這種歷史造成的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狀態,人們強烈的主觀意愿一旦失去了理性的制約,就會變成一種盲目沖動。
還在盯著高考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應試教育的“陰影”始終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當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人們開始對各種狀元的炒作,一些媒體在大篇幅宣揚狀元的成功秘訣,商家也在炒作狀元,只不過他們的目的顯得那樣直接,毫不遮掩,商業目的展露無遺。家長也為子女的高考成績或興奮或憂慮,原因很簡單,成績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
當前,在我國一些中小學仍然泛濫著的所謂“應試教育”,正是在這種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造成的盲目沖動中,導致了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發展陷入了一種無視教育的科學性,無視教育規律的非理性誤區。這些盲目沖動現象,也存在于社會的各個層面。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們,在“升學率”的問題上依然承受著難以承受的行政壓力。每當升高中和大學的考試結束,考得好的學校肯定是在學校門口或校園內大肆宣傳,惟恐社會不知。道理很簡單,高升學率就意味著好的經濟效益,畢竟多一個擇校生就多增加幾萬元的收入。“升學率”一旦有所下降,學校的品牌、學校的效益等各種問題便接踵而來。部分主管部門的領導甚至認為,不管科學不科學,只要把“升學率”促上去了,就是好事情!
當教育行政部門陷入了盲動時,一些傳媒不負責任的行為,又進一步產生了混淆視聽的效應,助長著社會對教育的非理性認識。初中升高中的考試剛結束,一些媒體就馬上排出了令教育界人士瞠目的各種“升中狀元”。高考一結束,“狀元”問題的炒作更是登峰造極。
社會的盲動,傳媒的推波助瀾,對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產生著誤導,使更多的家庭把孩子的發展盡押在“升學”這一“賭注”上。君不見,父母對孩子的升學期望,已經演變成失去理性的“擇校潮”,從對高中的“擇校”,延伸到初中、小學,甚至是幼兒園。君不見,為了創造孩子的升學優勢,多少父母勒緊“腰帶”,即使餐餐吃青菜,幾萬元的贊助費也是在所不惜。為了讓孩子提高成績,一廂情愿地為孩子“加小灶”,請“家教”。廣州目前家教費節節攀升,有的名牌學校老師的家教費達到每小時150元,即使費用升到如此高,依然是前仆后繼。
行政的重重壓力,傳媒的咄咄逼人,家長的強烈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難以抗拒而且無法承受,唯有將其以“下達升學指標”的方式把壓力轉移到學校,轉移到校長、教師之中。校長、教師們被牢牢地綁在“升學”的戰車上:校長的職位,直接與“升學率”掛鉤;教師的職稱評定,直接與“升學率”掛鉤;甚至學校員工的收入,也直接與“升學率”掛鉤。有位中學校長說得干脆:“辦學辦學,第一位是分,第二位是錢,而升學率是王。升學率高了,學生才多,學生多了,學校的收入才能增加。”
需要進行教育的“教育”
不可否認,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作為現行社會狀態下選拔人才的一種機制,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考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在加大。雖然巨大的社會需求缺口仍然存在,但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推行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學校完全可以有計劃、有規模地開展素質教育的探索。如果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社會輿論甚至家長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的時間,急功近利的“短視眼”不能在教育界消除,那素質教育又何從談起。
教育,是一門專業。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和關注,必須以尊重它的專業性、科學性、規律性為前提。素質教育能否全面實現是全社會的問題,不單是教育部門的事情。但調查顯示:近一半的人不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對此,著名學者于光遠先生曾提出“下至普通的老百姓,上至政府部門的領導人,從剛剛懂事的小學生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從教育的專職工作者到各行各業……都要‘進行教育的教育’。”看來,我們教育部門的領導、教育工作者、家長甚至我們的媒體工作者等都要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必要深入進行教育科學知識的普及,而且迫在眉睫!
[面對升學壓力素質教育能走多遠]相關文章:
1.素質教育論文
2.我國素質教育論文
3.有關師德素質教育論文
4.素質教育的論文
7.幼兒素質教育論文
8.公民素質教育論文
10.職業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