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曾鞏《張久中墓志銘》原文及翻譯
曾鞏的《張久中墓志銘》是一篇具有深厚情感和深刻思想的墓志銘作品。它通過對逝者張久中的生平事跡和品德才學的描述和評價,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友情的贊美;同時,也通過天命觀、交友之道和修身守道等思想內涵的闡述,展現了曾鞏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下面是曾鞏《張久中墓志銘》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君姓張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慶歷三年來自曲江,入太學。當是時,天子方詔學官歲獻士二人,學者以數百千人,獨獻君,會學散,不報。于是時,予蓋未嘗識君也。后二年,過予之所居臨川,始識之。
君為人深沉有大度,喜氣節,重交游,一時所與之游者甚眾。而君所尤稱者,廣漢張賁;以為年少可進以學者,莆陽陳惇。蓋君之學多賁發之,而于惇以師友自處也。凡君之與人交,喜窮盡其得失,其義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嘗茍止也。至其與眾人接,尤溫以莊,不妄與之言。與之言,必隨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為。故君之友皆憚其嚴,而喜其相與之盡。眾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愛而未嘗有失其意者。其語曰:“士生于今,勢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間,當如此也。”于臨川,出其文章,因與予言古今治亂是非之理,至于為心持身得失之際,于其義,余不能損益也。后二年死于興國軍,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來江南,以力之不能,將獨負君之骨以歸。是時陳惇方以進士得出身,約君之弟曰:“吾忍不全歸吾友邪,明年吾得補為吏,力能以君之喪歸。”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養于兄嫂,嘗曰:“嫂之于吾猶母也,婦能以姑之禮事吾嫂者,可以為吾婦矣。”然卒亦無也。君固難交,然不易其好。而陳惇者,與君交尤深也。予嘗視惇與君之相從,憂窮齟齬,無不共之,其中心豈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廢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則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歸君之喪葬地,而屬予銘。其辭曰:
嗚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獨于子?生而不大,天固為之。其長在人,于此觀之。(選自《元豐類稿》)
譯文:
張先生姓張氏,名持,字久中,一開始名為伯虎。慶歷三年,從曲江來,進入太學府。在這時候,天子正詔令學官每年推薦讀書人兩人,求學的有成百上千的人,只推舉你,恰逢太學府解散,沒有批復。在這個時候,我大概還不認識你呢。二年后,路過我居住的臨川時,才認識你。
先生為人深沉大度,喜好氣節操守,重視交往游歷,一時間是與你交往的人很多。而你特別稱道的人,是廣漢張賁,認為年輕可以接近并學習的,是莆陽陳惇。大概你的學問大多是張賁啟發的,而和陳惇以師友身份相處。凡是您與人交往,喜歡追究其中的得失,他的正義足夠用來使人品行端正,而他的行為正直不曾隨便停止改變。至于他跟一般人交往,尤其溫和而莊端,不隨便與他們談論。和別人說話,必須根據其才智所到,不說他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先生的朋友們都害怕你的嚴厲,卻喜歡傾其所有與之相處。那些與先生一同游覽各地山川的人,也對先生很敬愛卻從未有過失望的。先生說道:“士人活在今天,沒有威望可以維持社會,只能游覽于世間,應當這樣做。”在臨川,拿出他的文章,就與我談論古今治理天下是非的道理,一直到修身養性人生得失的關系,對他的觀點,我不能改變。后二年死在興國軍職任上,某月某日。
第二年,先生的弟弟來江南,盡管沒有能力,還是要將你的骨頭帶回。這時陳惇正以進士出身,阻止你的弟弟說:“我難道不想讓我的朋友落葉歸根嗎,到第二年我補任為吏時,我一定盡我能力讓他回家。”先生的弟弟才停下。
先生年紀不詳。祖輩不詳,父輩不詳。先生年幼的孤兒,被兄嫂撫養,先生曾說:“嫂子對我如同母親,能夠用對待婆婆的禮節侍奉我嫂子的女子,就可以做我的妻子了。”但最終也沒有了。你本來就很難結交,但不改變自己的喜好。而陳惇,和你交往最深的。我曾看惇和您的相處,憂愁不得志遭遇挫折,沒有不共同分擔的,在他們內心難道有利益使他們這樣嗎,世上的交友之道被廢棄了很久了,就是他們有,或許不是這樣的。既然這樣,那么久中的事跡,難道有從世俗的教育中獲取錯誤的交友之道嗎?惇在某年某月某日回到您的喪葬地,而囑托我寫銘記。他說的是:
唉,久中,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孔子、孟子都是這樣,難道僅僅是你一人嗎?活著卻沒實現大志,上天本來就讓你這樣。這種事常發生在人身上,從這里可以看到的。
曾鞏的《張久中墓志銘》的詳細解析:
一、背景介紹
張久中,本名張持,字久中,初名伯虎。他在慶歷三年從曲江來到京城,進入太學學習。后來,他因病在興國軍去世。曾鞏作為他的友人,為他撰寫了這篇墓志銘。
二、文章結構
開頭部分:
介紹了張久中的姓名、字號、籍貫以及他進入太學的時間。
提到天子詔令學官每年推薦讀書人兩人,而張久中被獨薦,但因太學解散而未得批復。
相識過程:
曾鞏在兩年后于臨川與張久中相識,并對他的人品和學識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物評價:
曾鞏對張久中的為人、學問、交友等方面進行了高度評價。他稱贊張久中為人深沉有大度,喜氣節,重交游,且對朋友真誠相待。
提到張久中特別稱道的人有廣漢張賁和莆陽陳惇,并指出他的學問多受張賁啟發,與陳惇則以師友自處。
與張久中的交往:
曾鞏與張久中在臨川時,曾就古今治理天下是非的道理以及修身養性人生得失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
曾鞏對張久中的觀點表示贊同,并認為不能改變。
張久中的去世與歸葬:
描述了張久中在興國軍去世的情況。
提到他的弟弟打算將其遺骨帶回故鄉,但受到陳惇的勸阻,陳惇承諾在補任為吏后盡力讓其歸葬。
結尾部分:
曾鞏以天命來解釋張久中的不幸遭遇,并以孔孟的不遇作為參照,表達了對張久中的哀悼和對其精神的贊美。
最后,曾鞏接受了陳惇的囑托,為張久中撰寫了這篇墓志銘。
三、思想內涵
天命觀:
曾鞏在文中以天命來解釋人生的種種不如意,認為即使是孔孟這樣的圣賢也未能幸免于不遇的命運。這種天命觀使得失意者能夠卸去精神負擔,獲得精神上的超越。
交友之道:
曾鞏在文中通過描述張久中的交友之道,表達了對真摯友情的贊美和向往。他認為真正的友情應該建立在真誠相待、共同分擔憂愁和挫折的基礎上。
修身守道:
曾鞏在文中強調了修身守道的重要性。他認為即使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也應該堅守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以獲得精神上的自足和個體生命的價值。
四、藝術特色
語言質樸:
曾鞏的這篇墓志銘語言質樸自然,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和修辭手法,但卻能夠深刻地表達出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友情的贊美。
情感真摯:
曾鞏在文中流露出對張久中的真摯情感和對友情的珍視。他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情的敘述,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對逝者的懷念和對友情的珍視。
【曾鞏《張久中墓志銘》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歐陽伯和墓志銘》原文及翻譯12-22
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原文及翻譯01-05
張五悔獵原文及翻譯07-28
南澗中題原文、翻譯02-29
《宋史·張商英傳》原文及翻譯12-17
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漢書·張耳陳馀傳》原文及翻譯12-27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及翻譯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