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哪一天

時間:2025-01-31 12:18:26 好文 我要投稿

立秋是哪一天

立秋是哪一天 1

  公歷:2017年8月7日 15:39:58

立秋是哪一天

  陰歷:農歷閏六月十六

  丁酉年(雞年)戊申月丙寅日

  宜:破屋 壞垣 治病 余事勿取

  忌:祈福 納采 訂盟 嫁娶 入宅 安葬

  立秋由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立秋,七月節。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斂。《晉樂志》:"七月為申,申者,身也,言萬物身體皆成就也。時為龍火西頹。""龍火西頹",即所謂"七月流火"。火星墜落,金起始肅而暑退。

  立秋三候

  第一候,涼風至。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立秋日,戴揫葉

  第二候,白露降。"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第三候,寒蟬鳴。"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后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凄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立秋是哪一天 2

  2023立秋在2023年8月8日02:23。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立秋節氣象征著收獲,有一句諺語“秋不涼,籽不黃”,對于立秋這個節氣,很多農作物這個時候會有所收獲,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因此也稱之為”立秋“。 “初候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方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清晨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在這個節氣中,食物是很多的,溫度也是很適宜的,給人們一種炎熱的天氣已經過去,這個季節也是一個適合賞風景的時期。

  立秋節氣的寓意和傳統

  立秋節氣寓意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立秋的傳統習俗包括祭祀土地神、啃秋瓜、貼秋膘、曬秋、摸秋等。

  1、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2、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3、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4、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摸秋:

  “摸秋”是蘇北鹽城地區的習俗,立秋之夜人們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俗話有曰:“八月摸秋不算偷”,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因為這是一個表示秋季豐收,人們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相互分享的習俗。另外,也有些地區的摸秋是在中秋之夜進行。

  立秋一般在幾月份

  立秋一般在陽歷8月7。8。9日左右。二十四節氣是以陽歷為準,每個節氣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每年的這幾天太陽會公轉到黃經的具體位置,一般來說,一個節氣有2。3天的偏差,所以,不同的年份,立秋節氣可能是在陽歷8月7。8。9日。

  立秋有何特點?

  立秋的特點是降雨、風暴、濕度等趨于下降或減少,雖然立秋表示秋季的開始,但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立秋的時間正處于中伏期間,因此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還有“秋后一伏”的說法。

  立秋有哪些傳統習俗

  1、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著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氣歇一歇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夏天多會“夏瘦”,秋天到來,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長回來。

  3、摸秋

  江蘇鹽城北部地區有一個“摸秋”的習俗。在立秋前一天晚上,人們可以在公共或私人果園里隨意摘取各種水果,而無論損失多少主人都不會生氣。有些果園主人甚至還會專門為晚上來摸秋的客人準備許多成熟的水果。

  4、啃秋

  “啃秋”,也稱為“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其實在入秋時節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5、秋忙會

  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雜貨市等,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6、秋社節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

  7、洗秋澡

  立秋這天,還有洗秋澡習俗。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洗秋澡的目的是防止生秋痱子。因為立秋之后還會熱上一段時間,盛夏的一些疾病如痱子等還會存在。

  8、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9、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10、吃餃子

  立秋吃餃子是因為有“立秋貼秋膘”的說法。立秋作為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在北方地區民間普遍流行“貼秋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鴨或紅燒魚等。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欲不振,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就要“補”,而“補”的辦法就是到立秋這天“貼秋膘”,吃美食佳肴,首選吃肉,“以肉貼膘”。吃餃子也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暑去涼來,莊稼成熟的時期。

  立秋表示炎熱的酷暑逐漸退去,天氣逐漸涼爽,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每年公歷8月8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是哪一天 3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

  2023立秋是8月8日02:22:41,農歷六月廿二,星期二。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節氣的傳統習俗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為難。

  立秋

  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吃西瓜、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是哪一天 4

  2023立秋節氣是哪一天

  2023年8月8日2點22分41秒迎來立秋節氣,這一天是農歷六月廿二。根據上下午的劃分,是早立秋,根據農歷時間的劃分,是早立秋。

  立秋的意義是什么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代表的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習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立秋三候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

  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養生小知識

  一、調度室內好氣候

  居室內的氣候包含溫度、濕度、日照和通風等。適合的室內氣候是保證健康起居的重要環節。以調度溫度為主,室內溫度以25℃~28℃,室表里溫差不超越10℃為宜,可利用空調機的除濕功用,將室內相對濕度調到40%~60%,這樣的居室環境,人領會感到十分舒適,精神狀態杰出,思想明晰,作業或學習的功率更高。

  二、室外活動不宜長

  不宜長期室外活動,要防出汗過多,但也不能不出汗。據研討證明,肌膚變老的首惡是紫外線,外出時要盡量涂防曬霜,戴遮陽帽或打遮陽傘,防止在烈日下待得過久。苦夏應恰當地削減運動量,特別是在酷熱的正午不要運動,避免中暑。穿淡色、寬闊和透氣性杰出的運動服,每訓練1小時,應歇息5~10分鐘,一起留意彌補水分和養分。訓練時刻應挑選在遲早氣溫涼快時進行,地址以空氣新鮮,濕潤清新的公園等室外美化環境為佳。

  高溫氣候會影響人體下丘腦的心情調度中樞,然后給人們的心思和心情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立秋后靜心養神也很重要。

  三、淡進食

  食物品種要多樣,留意色、香、味、形、質等的調配,以影響胃口。飲食規則有守時,切忌極饑然后食。恰當吃些清熱類食物,如冬瓜、豆類、小白菜、苦瓜等,及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生果、蔬菜,如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桃、西紅柿等,以滿意身體耗費所需求的養分供應。要恰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度脾胃功用,為中、晚秋甚至冬天健康奠定根底。

  四、彌補水份

  苦夏熾熱,人易出汗,所以要特別留意補水,不要比及感覺口渴再飲水,要常常、少量地喝些水。要盡量少喝酒,因為酒亦主濕。除了礦泉水外,牛奶、豆漿、粥、湯等流食也是彌補水分的好辦法。例如:早餐喝豆漿,午飯喝湯,晚餐喝粥,白日喝茶,睡前喝牛奶等。

  脾胃欠好的人,可以克己涼茶或藥粥保養,里邊可根據個人的口味喜愛適量參加蓮子、枸杞子、麥冬、荷葉、絲瓜、大棗、山楂、砂仁等醒脾、益氣、消食的中藥,堅持服用,脾胃功用自會漸漸康復正常。

  五、杰出睡覺更養生

  長晝盛暑是苦夏的首要氣候特色,人體也應該習慣自然界規則,晚睡早上,睡覺主張時刻:晚上22:00~23:00入眠,早上5:30~6:30起床。因為夜間睡覺時刻縮短,午睡可在短時刻內進步人們的“精氣神”,進步下午的作業功率,還可以改進腦部供血,增強膂力和機體的防護才能。材料標明,在酷熱氣候恰當地睡午覺可大大地削減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六、適當運動

  秋季是運動的好時節,但由于秋季室內外溫差較大,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所以,早晚不易進行劇烈的活動(籃球、足球、快跑),以舒緩的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為主,以身體微汗、不感疲勞,自感身體輕松為準。適度的運動是必要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鍛煉心肺功能。

  七、調節情緒

  立秋之后,要做到“精神榮平”,即從容、平和的意思。中醫講“天人相應”,秋涼至,花木凋,陽退陰長,悲秋的心緒會彌漫整個秋天,人們往往容易觸景生情,產生情緒低落,過度的悲傷、憂愁會使心情變得焦慮、抑郁,精神緊張,情緒低沉,多愁善感,均容易損傷肺氣,出現咳嗽、胸悶、氣喘、氣逆等不適癥狀,所以要盡量保持心平氣和,心情舒暢。

  平時可以用玫瑰花、綠梅花、陳皮、炒麥芽等泡水喝以舒緩情緒。對于體虛、易感人群來說,在這段時間可以用黃芪、黨參、太子參、西洋參等泡水喝,或服用玉屏風顆粒來補氣固表,提高正氣。

  八、飲食養生

  立秋仍處于“三伏天”的中伏,暑濕仍較明顯,易出現四肢困倦乏力、頭暈昏沉、口中黏膩不爽、腹脹納差、舌苔偏厚等脾虛濕盛的表現,我們可以從飲食、藥膳等方面來健脾化濕,預防疫邪。建議大家平時可多吃絲瓜、蓮藕、冬瓜、黃瓜等,加強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牛奶等。同時,避免吃可能損傷脾胃的冷飲、冰水、冰西瓜等,日常可以用百合、蓮子、山藥、綠豆、赤小豆、薏仁等共同煮水或煮粥喝來養陰潤肺,健脾化濕。

立秋是哪一天 5

  2017年立秋的時間是:2017年8月7日 (農歷閏六月十六) 星期一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熱,但早晚寒氣將漸盛,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不同于長夏屬濕,入秋后燥令當時,天氣干燥,靠近暑天屬“溫燥”、靠近冬天屬“涼燥”。溫燥容易“動血”,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

  秋屬金、金主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緒比較容易低落。專家提醒,秋天要特別注意情緒調適,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排解。立秋之后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氣更涼爽后建議加強體育鍛煉,有助于氣血運行、疏導肺氣。立秋時早晚的溫差較大,大家要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哦。

立秋是哪一天 6

  古人如何判斷立秋,又是如何過的?

  相比于現代人可以通過網絡和日歷來精確判斷立秋時間相比,古代人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時間上總是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可是古人的智慧可不能小覷,他們有著自己一整套辨別節氣的方法。

  其中一種就是利用“斗轉星移”,當古人觀察到北斗星的斗柄,即“勺子把兒”指向西南方位,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古人就判斷立秋正式開始了。

  古人在迎接立秋時,要比現代人有意思的多。在立秋這一天,除了皇帝會進行大型的祭祀活動以外,民間的一些做法實際上更有趣。有人會在立秋這一天,在頭上戴上楸樹的樹葉,以此來告知其他人秋天到了;還有人會選擇“貼秋膘”,開始大魚大肉的往肚里咽,來彌補夏天由于高溫食欲不振所造成的營養缺失,而且在我國部分地區,這一習俗仍然保持著。

  現代人過立秋,又有哪些特別的活動?

  實際上由于各個地區的.風俗不同,大家迎接立秋的方式也不一樣。部分地區的老一輩農民講立秋這一天絕對不能去田埂上走,認為這樣會影響秋收;還有一些地區的老人講立秋這天如果出現狂風暴雨,那么收成就會減少。當然這只是一些有趣的說法,不能迷信。

  除了上面的一些禁忌以外,部分地區的人們會選擇在一張紅紙上,寫上“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條語,然后將其張貼在墻上,寓意一家人健健康康。還有的人會用紅布剪成一個“葫蘆”,然后縫補在孩子的衣服上,希望好運和平安能夠緊隨孩子左右。在筆者小的時候,自己的衣服上就縫過這種“小葫蘆”。

立秋是哪一天 7

  立秋后如何養生

  常大笑:常笑宣肺,經常大笑可以使肺部擴張,反復擴張收縮的肺部是在給呼吸道做“清潔”,使呼吸更順暢,經常大笑會吸收更多的氧氣,使血液更加暢通。

  常呼吸:經常深呼吸有清肺的作用,具體做法可以選擇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快速吸滿一口氣后緩慢吐出,空氣在肺里停留的時間長,會讓肺部氣體充分交換,更利于肺部排濁。

  常運動:立秋之后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戶外運動,登山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人在登山過程中能夠增強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增大。另外,立秋后山上的空氣中有更多負氧離子,對人體神經系統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常喝水:喝水益肺,秋季天氣干燥,使人體更容易缺水,秋后建議多喝白開水,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更有利于肺部健康。

  食補潤肺:中醫認為肺臟嬌弱,喜歡滋潤。秋季養肺可以吃一些養陰生津的食品,使得肺臟滋潤。常見的潤肺食物有梨、蜂蜜、芝麻、銀耳、蘿卜等。宜少吃辛辣食物,多食山藥、大棗、蓮子、百合、甘草等補益脾肺的食品。

立秋是哪一天 8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收獲季節到了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于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現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的開始;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

  由于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華北(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來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己經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干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常識介紹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連續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癥”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于“立秋”時,一般可種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麗菜、花椰菜、茄子、芹菜、烏豆、白豆、蔥。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藍菜。

  3.南部:高麗菜、長年菜、番薯。

  可捕獲下列魚類:

  目吼、卓鯤、鱘魚、龍尖、沙魚等。

  ★立秋的作文

  在夏日時,早已習慣了每日聽著蟬鳴和蛙聲入睡,這天,卻怎么也睡不著覺,仔細想了一會,似乎有什么東西丟了一般,聽見蟬有一搭沒一搭地叫著,這才想起,今日似乎是立秋了呢!蟬和蛙也都躲了起來,收藏糧食等待冬天的到來了吧?

  出門走走,晚風還是和之前一樣,涼涼的,舒服極了。天上的星星也紛紛捉起了迷藏,余下的星星屈指可數,想必一會兒后,便也會去捉其它的星星了吧?

  早晨,沐浴著不算太強烈的陽光出門,在路邊竟然看見了雛菊,小小的一朵兒,朝氣蓬勃地仰起了指甲蓋大小的小臉兒,被微風姐姐一推,搖來晃去的,倒也是倔強地站直了身子。

  打掃公共區衛生時,一棵大樹上落下來了一片枯葉,我很驚訝,這不是才立秋么?大樹爺爺怎么就多愁善感了起來?我輕輕將那片葉子放到大樹的根上,既“化做春泥更護花”了,又“葉落喜歸根了”,妙哉妙哉!

  回家的時候,下雨了,我靜靜地看著雨滴用力地拍打窗戶,想要進屋來,我不為所動,對著雨水說:“你聽過《農夫與蛇》的故事嗎?就是一個農夫救了一條凍疆的蛇,蛇蘇醒后,就咬了那個農夫。現在你就是那條蛇,如果我打開窗戶,你就會跳到我的身上,如果我的衣服濕了,會感冒的!”說完,我忽然又笑了,把窗戶打開,任由雨點肆意地打濕了我的衣裳,將手伸出窗外。風,比往日寒冷多了;天,也比往日陰沉多了;人,也比往時安靜多了。

  如果問我,我最愛哪種天氣,我一定會脫口而出:“立秋!因為是以多云居多,不用擔心曬得更黑!哈哈哈!”

立秋是哪一天 9

  2020年立秋什么時間幾點幾分:8月7日09:06:03,星期五。

  關于立秋,在民間確實有著“早立秋”和“晚立秋”之說,而且在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看立秋節點是在白天還是在晚上,如果是在白天的上午立秋,也就是在中午12點鐘之前立秋,那就是“早立秋”。而如果是在12點鐘以后立秋,那就是“晚立秋”了。

  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在8月7日09:06:03,以此來看就是在早上立秋,因此就是“早立秋”。而在民間關于早立秋有著“早上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的'說法,就是說早上立秋,秋后就會很涼快,酷暑天將很快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涼爽的秋季。

【立秋是哪一天 】相關文章: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01-19

2023年立秋是哪一天【通用】01-25

夏至是哪一天03-07

立秋的習俗10-07

立秋的介紹08-28

立秋的習俗08-08

2022立冬是哪一天05-10

夏至是哪一天【優選】01-17

立秋的習俗由來03-13

立秋的美好寓意08-08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 | 久久96热情精品国产高清 | 日本精品高清一二区一本到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香蕉国产免费天天视频频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