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譯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革幾)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譯文】
【第一段】
止不住的嘆息擦不干的淚水啊,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不順利。
我雖然愛好高潔又嚴于律己啊,但早上進獻忠言晚上就被廢棄。
既然因為我佩戴美蕙而遭斥退啊,但我還要加上芳香的白芷。
愛慕芳草是我內心的信念啊,雖九死也絕不悔恨停止。
怨只怨君王是這般放蕩糊涂啊,始終不理解人家的心意。
眾美女嫉妒我的嬌容豐姿啊,說我善淫大肆散布流言飛語。
本來時俗之人就善于取巧啊,違背法度把政令改變拋棄。
他們背棄正道而追求邪曲啊,爭相把茍合求容當做法則規律。
憂愁、抑郁、煩惱我是這樣失意啊,只有我被困厄在這不幸的世紀。
寧愿立即死去變成游魂孤鬼啊,我也不忍心以媚態立足人世。
兇猛的鷹隼不與眾鳥同群啊,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方和圓怎能互相配合啊,不同道的人怎能相安相處?
暫且委屈壓抑一下自己的情懷啊,忍受承擔起那恥辱和編造的罪過。
懷抱清白之志為正義而死啊,本來就是前代圣賢所嘉許的。
【第二段】
悔恨當初沒有把道路看清楚啊,現在停下來我準備往回返。
掉轉我的馬頭把車趕上原路啊,趁在迷途上還沒走出太遠。
讓馬兒在長滿蘭草的水邊漫步啊,再奔向椒丘暫且在那兒休息。
入仕為官不被信用反獲罪過啊,只好退身重整我當年的舊衣。
用芳潔的荷葉裁制上衣啊,用芬芳的荷花縫制裙裳。
沒有人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內心真正高尚。
頭上戴著高高的高山冠啊,長長的佩帶我系在腰上。
芳草和美玉聚集我一身啊,峻潔的美質無一絲損傷。
忽然回過頭來縱目四望啊,我打算去周游天下四方。
佩戴著五彩繽紛的佩飾啊,香氣陣陣分外濃郁幽香。
人們都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啊,我的心豈能因害怕而改樣!
【注釋】
【第一段】
①太息:嘆氣。
②民:人。民生:即人生,作者自謂。
③好:喜歡。一說為衍文(見姜亮珍《屈原賦校注》引臧庸《拜經日記》)。
④誶(suì):諫。
⑤蕙纕(xiānɡ):以蕙草編綴的帶子。
⑥申:加上。
⑦九死:極言其后果嚴重。
⑧浩蕩:本義是大水橫流的樣子,比喻懷王驕橫放縱。
⑨民心:人心。
⑩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
謠諑(zhuó):楚方言,造謠誹謗。
規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規,用以定圓,矩,用以定方,這里指法度。
繩墨:工匠用以取直的工具,這里比喻法度。
競:爭相。周容:茍合取容。度:法則。
忳(tún):憂愁、煩悶,副詞,作“郁邑”的狀語。
溘死:忽然死去。
鷙鳥:鷹隼一類性情剛猛的鳥。
圜:同“圓”。
攘詬:遭到恥辱。
伏:通“服”,保持。
【第二段】
①相:看;觀察。
②延佇:長久站立。
③皋:水邊之地。蘭皋:生有蘭草的水邊之地。
④椒丘:長有椒樹的山丘。
⑤進:指仕進。
⑥初服:未入仕前的服飾,喻指自己原來的志趣。
⑦芰(jì):菱葉。
⑧集:聚集。芙蓉:荷花。
⑨已:罷了;算了。
⑩信芳:真正芳潔。
岌岌:高聳的樣子。
陸離:長長的樣子。
雜糅:摻雜集合。
昭質:光明純潔的品質。
游目:縱目眺望。
四荒:四方極遠之地。
繽紛:非常美好的樣子。
彌章:更加顯著。章:同“彰”,顯著。
體解:肢解,猶言粉身碎骨。
懲:悔戒。
通假字
偭規矩而改錯.
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圓”,圓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憂愁苦悶。
進不入以離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彌章.
通“彰”,明顯。
延佇乎吾將反
通“返”,返回。
詞類活用
步余馬于蘭皋兮
使動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高。
長余佩之陸離
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長。
固前圣之所厚
形——動,推重。
哀民生之多艱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哀傷。
鷙鳥之不群兮
名——動,合群。
謠諑謂余以善淫
動——名,淫--蕩,縱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壓抑。
特殊句式
謇朝誶而夕替 被動句。無標志詞。
步余馬于蘭皋兮 狀語后置。介詞“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應為“不知吾”。
謠諑謂余以善淫 狀語后置。介詞“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茝 狀語后置。介詞“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定語后置。助詞“之”,還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介詞結構后置
一詞多義
雖:余雖好修姱以兮 雖然
雖九死其猶未悔 即使
修:余獨好修以為常 美
退將復修吾初服 整理
鄒忌修八尺有余 長、高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古今異義
怨靈修之浩蕩兮
古義:荒唐 今義:形容水勢廣闊而壯大
偭規矩而改錯
古義:改變措施 今義:改正錯誤
無獨窮困乎此時也
古義:出境困窘 今義:經濟困難
寧溘死以流亡兮
古義:隨著流水而消逝
今義:因災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工巧:技藝巧妙/善于取巧
陸離:形容色彩繁雜/修長的樣子
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詩人有什么樣的內在品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疾惡如仇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忠貞不移
詩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堅定的,節操是清白的,才華是橫溢的。
課文思路結構
思路結構
屈原《離騷》一詩博大精深,主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課文節選部分共13節、52句,通過比喻、象征和比較、對照的手法及夾敘夾議的運用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的精神。先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寫起,然后再否決自己退隱獨善的閃念,表明自己決不變心的愛國熱情。
結構圖:
前半段: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修不察、眾女嫉余、時俗工巧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半段: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愛國決心:好修為常、體解未變
課文賞析
1 、文章特色 深刻的現實內容與高度的浪漫主義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離騷》作為一首宏偉瑰麗、令人回腸蕩氣的政治抒情詩,以大膽的想象、夸張和象征等手法,生動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國的現實斗爭,表現作者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廣憂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語言特色以六字句為基本句式,加上虛字“兮”,參差變化,舒展自如;雙句押韻,節奏鏗鏘而活潑變化,抒情淋漓酣暢,聲情并茂;間以楚地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3、 賦的運用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4、 比興手法王逸把《離騷》的意象體系分為三類:社會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話界的意象群。課文中的意象體系多為第一、二類,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達自己高潔的胸懷、美好的心靈。此外,屈原善于運用打比方來說理。
5、“移情”技法的運用也就是說在這里實現了“我”與“物”的同化,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蘭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陸離之佩”繽紛的“繁飾”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濺淚”“鳥驚心”也是移情的寫法。
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 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6.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7.理解文章,研讀詩句,指出下列詩句中使用的藝術手段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明確:用“蕙纕”、“攬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襯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明確:用“繩墨”比喻準則、準繩。整句詩在于揭露趨炎附勢之徒的丑態,比喻的運用使這種表達更形象生動。
(3)“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明確:全句詩均在暗喻詩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這種用“服飾”與“佩飾”的描寫,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地展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
創作背景
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在《報任安書》中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漢人對此無異辭。據此,《離騷》當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后,有說作于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寫作時間當在秋天。
關于《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思想感情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描述了詩人和當朝統治者的矛盾,即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二是描述了詩人心靈的痛苦和糾結,進取和退隱的矛盾。
政治
“亂曰”至末尾一小節為禮辭。詩人在國內不能見容,卻又不忍心去國,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有一死了之。最后,就在這去留的極端矛盾中充分顯現了詩人眷戀祖國和決心殉國的高尚精神。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后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涌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
心靈
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達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與國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現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人物形象
《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很多屈原的畫像即使不寫上“屈原”二字,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有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描寫的依據。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確的“美政”思想,這與屈原改革弊政、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其最終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歷史上曾興旺發達的“三王”政績發揚光大,亦即由楚國統一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美政思想的實質是要鞏固楚王的統治,它充滿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實現它的具體辦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賢”。要有好的國君,還要有忠于國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輔佐,君臣和諧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他極力主張選賢任能,贊美古代賢君“舉賢而授能”,稱頌“說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同時他還主張廢斥群小,這也是實現“美政”的重要保證。他在詩中極力揭露群小的罪惡,正是出于這種想法。他還主張“循繩墨而不頗”,強調以法度治國。他為此奮斗終生,充分顯示了這一形象的政治家風度。
這一形象還體現了詩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勢力作斗爭的精神。詩人清楚地知道,楚國的不幸命運,以及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詩人對之極為憤恨,因而不遺余力地反復加以揭露和抨擊,斥責他們“好蔽美而稱惡”,競進貪婪,嫉妒成性,朋比為奸,隨波逐流,黑白顛倒。詩人還揭露了楚君的過失,說他反復無常,荒唐糊涂,寵信奸臣,疏遠忠良,善惡不辨,致使詩人的“美政”理想落空。
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體現了詩人堅持正義的剛毅不屈的偉大精神。他堅信真理和正義的存在,雖然“路曼曼其脩遠兮”,但他始終是“上下而求索”。他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潔的品格,以及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謠諑”誹謗,遭受種種迫害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連他親近的人都勸其隨俗浮沉,不要“博謇好脩”。可是,詩人卻在詩中反復申明他決不能隨波逐流的態度,在打擊和迫害面前決不動搖,巋然如山,堅強不屈。詩中描寫屈原三次求女嬃,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尋求志同道合者。這種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與熱愛的精神,正是他終生奮斗的力量源泉。
詩人還通過這一形象,描繪了詩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瀾。詩人把自己描繪成渾身披覆著香花和美玉的潔身好修,幽美芳香,嫵媚奇特的超人,用來象征其純潔高尚的內在美質。屈原內在美質的表現,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強烈而真摯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人自幼就立下為國盡忠的理想,他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國被“黨人之偷樂”搞得“路幽昧以險隘”,他為之而傷心,他一再表白“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他為祖國的前途而憂心忡忡。他被群小打擊迫害而離開了政治舞臺,但他始終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雖然為自己不幸的命運而痛苦憂傷,但他更關心的是國家和君王,他始終系心楚王,不忘楚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憑著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別國也許會成為將相高官,但他否定了一切離楚遠游的想法,非常形象而真摯地表現了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后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郢都也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亡。劉向輯《楚辭》收錄其作品二十余篇,主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
【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精)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原文及翻譯12-13
離騷全文長太息注音版05-23
離騷原文翻譯08-19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08-18
離騷原文及翻譯09-03
《離騷》原文及翻譯09-11
《離騷》原文翻譯09-20
離騷原文及翻譯11-13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