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

時間:2025-02-07 15:19:54 思穎 劉禹錫 我要投稿

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二首》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

  《秋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兩首詩的可貴之處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黃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下面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二首》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歡迎閱讀。

  秋詞二首

  劉禹錫〔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悲嘆秋天的寂寞蕭索,我卻覺得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白鶴推開云層直沖云霄,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有開始降下白霜;滿樹的葉枝現在已經有紅有黃。

  試著登上高樓,冷冷清秋的涼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沒有春天的景色那樣朝氣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排云:推開白云。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深紅:指紅葉。淺黃:指枯葉。

  入骨:猶刺骨。

  嗾:使喚狗。這里是“使”的意思。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肚镌~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賞析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白怨拧焙汀胺辍保瑯O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扒锶談俅撼保脤Ρ仁址,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鶴排云上”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

  “便引詩情到碧霄”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么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寫秋天景色,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別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凈,夜里還會下霜,樹葉有紅有黃,在山間錯落點染。景色清麗閑雅,如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讓人肅然起敬。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后兩句緊承前兩句寫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心情肅然深沉,怎會像繁華濃艷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詩人巧妙地暗用擬人手法,將秋天和春天比擬成了兩種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輕浮反襯了秋季的端莊素雅。表現了秋之高潔和沉穩,反映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積極高昂的精神面貌。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作者簡介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字夢得,洛陽人,唐代中葉的哲學家和詩人。貞元九年劉禹錫中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書。貞元十六年,為徐州掌書記。兩年后調任京兆渭南主簿。貞元十九年,擢升為監察御史。開成三年,劉禹錫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一年后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終年71歲。劉禹錫與柳宗元交誼很深,人稱“劉柳”。他又與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稱“劉白”。劉禹錫精于文,善于詩。劉禹錫的詩歌雄渾爽朗,語言干凈明快,節奏比較和諧響亮。尤以律詩和絕句見長。有《劉夢得文集》40卷,現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為北宋時輯錄,收有遺詩407首,雜文22篇。

  【閱讀訓練】

  1.描寫秋高氣爽、白鶴凌空、直沖云霄的詩句是:___________ 。

  2.自古以來人們都是悲秋喜春的,劉禹錫卻一反古風,贊美了秋天美好的風光,此詩句是:___________ 。

  3.《秋詞》中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抒發詩人樂觀曠達胸懷,表現奮發進取精神的詩句是:___________ 。

  4.《秋詞》中的“ __________”兩句的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

  5.這兩首詩都描寫了秋天,但各有側重,請從思想內容上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

  6.這兩首詩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對“春”的感情評價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為什么?

  7.對兩首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分)

  A.都是七言絕句B.首句都不入韻C.都是仄起平落D.都很講究對仗

  8.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盡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結,也反映了作者的心聲。

  B.《秋詞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緒,是一曲昂揚樂觀的秋的贊歌。

  C.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兩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遠大,如一鶴沖天;其二,心地高潔,如明山凈水。

  9.古人云:“氣以勵志,色以冶情”。請結合《秋詞二首》對此加以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3.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前詩側重描寫了秋天的天氣和活力,從而鼓舞人們要振奮精神,頑強奮斗;后詩詠嘆秋天令人敬肅的色彩,從而喚醒人們要情操清白,意志堅定。

  6、不一致。前詩并沒有否定春的生氣和活力,并且用來正襯秋的生氣和活力;后詩否定了繁華濃艷、教人輕浮若狂的春色,詩中用來反襯秋色的清凈高雅。

  7.(1分)(A)

  8.(3分)(A)

  9.(4分)贊秋氣以美志向遠大,詠秋色以頌情操高潔。(1分)振翅高舉的白鶴,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矯健凌厲,奮發有為,一展鴻圖大志;(1分)山明水凈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泠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1分)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1分)(意思對即可)

【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1-21

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04-14

唐代詩人劉禹錫《浪淘沙其一》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11-27

唐代詩人韋應物《聞雁》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04-23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22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25

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04-14

劉禹錫《秋詞》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12-07

唐代詩人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原文、譯文注釋及賞析04-24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日韩精品在线网址 | 中文字幕中文有码在线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 | 中文字幕乱偷免费视 | 欧美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高清色婷婷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