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三百首之《終南望余雪》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三百首之《終南望余雪》,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終南望余雪》
作者: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終南:山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霽色:雨后的陽光。
【韻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評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是作者在長安的應試詩。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霽之后,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俏麗。
賞析
題意是望終南山之余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里并沒有提到陽光呀!”這里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云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云,表達了作者的凌云壯志。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山》詩里是這樣寫終南山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非常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馀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余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后,只有終南陰嶺尚余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上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并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余字的精神。
作品簡介
《終南望馀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句句詠雪,句句從“望”字著眼,描寫終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寫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的整體印象。次句寫終南山的余雪,由于陰嶺高出云端,遠遠望去,其上的皚皚積葉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轉筆寫雪霽初晴時始見終南山的真實面門,“霽”字真實而傳神地寫出了夕陽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紅了林表的美麗畫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陽,寫因望見終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這首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自然。
作者簡介
祖詠,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汝水以北。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進士。與王維友善,其詩多借狀景繪物宣揚隱逸生活。明人輯有《祖詠集》。
【唐詩之《終南望余雪》】相關文章:
幼兒唐詩《終南望余雪》07-08
《終南望余雪》唐詩鑒賞11-03
關于雪的唐詩《終南望余雪》11-01
終南望余雪祖詠唐詩精選10-14
祖詠《終南望余雪》唐詩鑒賞10-23
祖詠的唐詩《終南望余雪》賞析05-04
終南望余雪(祖詠)08-11
古詩終南望余雪拼音版及翻譯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