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的音樂美
導語:臺灣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章,讓人感受到詩人不僅是在用詩情詩境抒寫海外游子難忘大陸故土的殷切思鄉之情,更是在用音調動人的樂聲吟唱一曲海外赤子對祖國母親一往情深的戀歌。
詩人將“詩”與“歌”完美地融為一體,構成《鄉愁》詩章鮮明突出的藝術特色——音樂美。一般來說,詩歌體現音樂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節奏勻稱鮮明,音韻和諧優美。而詩的節奏則表現為誦讀詩歌時的有意停頓,大致類似于音樂曲譜中的節拍。《鄉愁》一詩共有四小節詩,每小節詩分為四行,四行的節奏分別為1、3、2、 2,總共八個節奏;重音均落在第二、三、四行的最后一個節奏上,且第二行全句皆為重音。由于全詩每小節分行均等,節奏劃分及重音分布完全相同,每小節詩之間又均衡對稱,于是便構成了《鄉愁》一詩重章疊句的傳統詩歌的結構格局;跟詩中所采用的比喻、反復、疊字、層遞、反襯等辭格方式一道,共同構成詩章的完美藝術整體。誦讀起來輕重錯落,參差有致,節奏鮮明,瑯瑯上口。
不僅如此,《鄉愁》詩章的音樂美還表現在重章疊句的結構格局中所蘊含著的優美旋律上。
全詩可視作一首樂章。每一小節詩則可視作一個樂段,而每個樂段則自成一個抒情旋律,且抒情旋律的'高潮就表現在每小節詩的第二行“鄉愁是——”的三個節奏上。這樣,每小節詩的高潮又構成了全詩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主旋律。因此,全詩的整個抒情旋律便隨著前三個樂段詩情的逐層推進,至第四個樂段就自然形成全詩抒情旋律的總“高潮”,有如波濤漸進至錢塘江口最后驟然匯聚成九級巨浪一般。
鑒于詩章所具有的如此音樂之美的特點,因此在朗讀《鄉愁》一詩的前三節詩歌時,宜音調沉穩舒緩,低回掩抑,方至第四節詩歌時,則力度飽滿,音調上揚,愁怨中蘊含著深情與希冀,使全詩所抒發的鄉愁隨著詩歌展示的空闊意境得以升華而極具廣度和深度,顯現出一種歷史和現實的凝重感,讓人回味和感嘆不己。
《鄉愁》一詩蘊含的音樂美使得鄉愁更加無限。
【余光中《鄉愁》的音樂美】相關文章:
余光中 鄉愁探美10-11
余光中的《鄉愁》之美11-02
余光中《鄉愁》的哲學美淺析09-03
詩人余光中《鄉愁》的哲學美11-26
分析余光中詩歌的音樂美09-02
《鄉愁》的美11-29
《鄉愁》的詩歌美05-20
鄉愁的詩句余光中10-31
余光中的《鄉愁》賞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