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時間:2024-01-21 10:48:39 余光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1

  中華民族是個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濃濃的愁緒也能表現得異常凄美。中華民族是個多情的民族,即使遠在天涯,也時刻深深眷念著天邊的故土。當多情與浪漫相遇時,于是,便會泛濫出詩——無止無息的詩。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情是這世上極抽象的詞匯,總是有著,卻又總是看它不見,總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在思鄉愁情襲來時,“月”成了中國人的最愛,由“月”而勾出的詩便多了起來。而余光中對著懸掛了無數個日夜的思鄉的明月,卻浮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于讀者眼前。當我們感念“天涯共此時”的一剎那,這四個意象果真讓人覺得,故鄉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遠了——若隱若現,若即若離……這真的便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鄉愁”了。

  “鄉愁”是痛苦的。“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母親”,現在又多加一個“愛人”,隨著歲月的遷移,這與故鄉有關的思念也在逐漸地增多、加重。不論是生養的血緣,還是纏綿的.愛戀,當它終歸化為親情的時候,當這親情生生地被空間拉遠了的時候,愁苦便牽腸掛肚、魂牽夢縈……然而,畢竟這時的愁苦還可排解。“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終可傳去我們彼此的思念,并最終拉近這空間上的距離。于是,在詩中,愁苦里我們享受到了幸運與幸福……

  歲月在更迭,鄉愁在加深。而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之時,痛苦中又隱現幸福的“鄉愁”里,卻變得肝腸寸斷、撕心裂肺。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生死兩茫茫,在這只須稍稍抬起腳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墳墓”前,生與死的墻卻是那樣地高,那般地厚——觸目可及的“近”卻又是那樣遙不可及的“遠”。余光中竟讓讀這詩的每個人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干年后,那個立于墳前的人定然就是我們自己。無須刻意,一幕又一幕便溢了出來,仿佛與“小小的郵票”和“窄窄的船票”相關的記憶瞬間四溢而出,占據了每一顆此刻均已早就變得空蕩蕩的心。這是無法接受與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輪回使然,這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之法則又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盡管帶著劇烈的疼痛,但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的時候,人力已顯得微薄,天命卻又是威嚴得那樣地無法抗拒。

  盡管無法如“小時候”、“長大后”那樣得以排解而幸福,但這愁苦畢竟該順理成章地被自然釋懷。如果說這種鄉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話,那當它化作“一灣淺淺的海峽”時,便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無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錯,與“墳墓”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個“鄉愁”相比,二者何其相似啊。同樣是近在咫尺,卻又同樣遠隔天涯;“矮矮的”,“淺淺的”,同樣舉步可越,卻又是同樣無緣親近。但這又分明是不同的。生死的時序自然非人力可改變,但這眼前的相隔豈是上天的安排!當我們捶胸頓足地痛恨于雙手無法使距離拉近時,卻又為何親手殘忍地人為拉遠著這上天原本已拉近的距離!自然的運轉,體現的是深沉與威嚴。人力的對抗卻體現著可憎與愚昧。面對這樣的鄉愁,這苦與痛,分明伴生著強烈的困惑與憤懣……

  《鄉愁》,收回凝望的遐想與沉重,“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隨時間的前移,伴成長的變遷,這條與生命牽系的線,竟串聯起了“我”生命中全部的“鄉愁”。在工整比對之美的背后,我們感受到了這愁情由淺及深,由窄而廣的變化之美。這是一種深沉,亦是一種升華……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2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占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鄉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關于余光中《鄉愁》鑒賞,至今都還有人在細細品味和理解。

  我們會慢慢的懂得鄉愁是一本歷史的巨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蘇,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后,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后(青年)——夫妻分離、后來(中年)——母子死別、現在(老年)——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詩情層層推進升華,最后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久久免费视频关看,两性色福利午夜视频免费,久久久免费Av电影,久久依然免费视频了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欧美亚洲日韩另类中文字幕20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亚洲h片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