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們認為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需要在語文學科中培養的一種重要素質,其實不然,數學學習中也處處存在閱讀理解。能否正確地閱讀、理解題目的要求或題目中包含的意義,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好數學、做好數學的關鍵。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正確率很高,但遇到判斷題、解決實際問題等類型的題目時卻由于理解不清題目中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或沒有正確閱讀,而造成許多錯誤,這種現象在低年段尤為明顯。低年段是學生接觸數學的開始階段,如果我們能在學生開始學習數學時就養成他們良好的閱讀理解習慣,那么能為今后更高年段學習更為復雜的數學知識打下一定基礎。因此,在低年段數學教學中,我們也應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如何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能力:
一年級學生由于其語文識字量和知識水平的局限,造成他們閱讀能力不夠。他們常常依賴老師或家長幫助其讀題、分析題意,沒有自己閱讀題目的習慣。我們經常在批改作業中發現,前一次做過的一類題目要求是劃出一組題中得數較大的一個算式,這一次再做類似的題型,只不過題目要求變成了在得數較大的算式后面打“√”,許多學生做題時還是按照以前遇到過的要求做題,究其原因是他們在做題之前根本就沒有閱讀過題目要求,也就根本談不上按要求正確完成習題了。
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讓學生自行讀題、獨立理解題意。當在學生學完拼音之后,教師可給題目要求注上拼音,讓學生獨立讀題。讀題時先要求讀出聲音來,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眼、耳、口、心并用,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而且,在讀題時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重讀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關鍵詞語。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題義。學生在讀了之后還不能正確理解的地方,教師再有針對性地加以講解。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讓學生養成在做題之前要閱讀題目要求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步養成他們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根本上減少并杜絕上述錯誤情況發生。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理解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或練習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會有稀奇古怪的錯誤出現,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做題時讀題不夠完整,往往句子只讀一半,就開始動筆做題,這樣造成許多不應該出現的錯誤。例如:有這樣一道填空題:100個一是( )個十。有些學生只看到括號為止,把題目理解為100個一是( ),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號里填上100。由于題目沒有讀完整,學生理解起來就出現了較大的偏差。
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就應教給學生正確、良好的閱讀方法,首先題目要讀完整再思考,其次對于讀了一遍還不能明白意思的題目要多讀幾遍,最后將答案填寫好之后還要再將題目完整地讀一讀。有許多錯誤往往通過最后完整地閱讀一下,就能發現其中不正確的地方,這樣也有助于學生養成檢查驗算的良好習慣。只有教師在平時的練習、作業中經常提醒,注意滲透,低年級學生才能慢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另外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中,教師還可以經常出一些題組的對比練習,如出示這樣兩組題目:①5+3=、5×3=、5-3=;②6-2=、6×2=、6+2=;讓學生先計算出得數,再觀察這兩組題目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學生計算后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每組題目的數字都是相同的,但運算符號不同,它們的計算結果也不同。在學生感知到這一點之后,請他們來做做小老師,提醒一下大家在計算時要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計算時先要看清楚計算的符號再進行計算”這一注意點,并且這樣由他們自己得出的結論學生能記得特別牢。通過經常做題組練習,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體會到做題之前先仔細閱讀題目、正確理解題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理解習慣。
三、 幫助學生學會理解關鍵詞的含義:
低年級學生對于題目含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淺層的,對于一些比較關鍵的詞語,學生不能抓住,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及錯誤。例如:有這樣一道畫圖題:第一行畫5個○,第二行畫△,△的個數是○的3倍。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這道題目時,有好幾個學生在第二行還是畫的○,并沒有按題目要求的那樣畫△。在講解時,教師先請學生讀題,然后自己把認為比較關鍵的詞語找出來,這樣一找,有些畫錯的學生馬上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并能正確的改正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我發現讓學生在做題之前先找找關鍵詞,把關鍵的字詞圈出來或劃出來再完成題目,這樣的方法還是比較有效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由于讀題所帶來的錯誤。
此外,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學生能夠正確地找到關鍵詞,但由于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他們沒有辦法自己進行正確理解。這就需要在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題目時,教師要加強指導作用。例如:在認識人民幣之后,書上出現這樣一道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一個足球的價錢是45元,小明付的錢正好,請問他最多付了幾張10元的人民幣?學生讀題之后感到無從下手,找不準解題的關鍵,不能理解題意。此時,教師就應幫助學生來找出解答這道題目的關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叫做小明付的錢正好”?學生回答:“就是他付了45元錢。”這樣,我們就找到了解答這道問題的一個隱含的、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條件:小明付了45元錢。通過這樣的轉化,原來的問題就變成了“一個足球的價錢是45元,小明付了45元錢,請問他最多付了幾張10元的人民幣?”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在以后的練習中再出現這樣的題目,學生就學會了自己進行轉化,通過這一道題目的講解,教會了學生理解、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同時,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還蘊涵了數學思想方法中的一個重要思想――轉化的思想,可能通過這一次的練習學生并不可能體會道這一思想,也談不上在解答其他題目時運用這一思想,但是我相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滲透,在學生的腦海中會深深留下這一思想的烙印,在今后需要運用時就能靈活運用。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指出:在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要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數學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只有當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培養學生的相關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就尤為重要。
[淺談小學數學低年段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1.小學數學論文淺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