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一個意思來寫,這是寫好一段話的前提條件。那么,怎樣圍繞這個“意思”展開來寫呢?總不能胡亂地東一句、西一句的吧!這就涉及到一個采取什么“段式”結構的問題,即怎樣安排段落中句子之間“順序”的問題。文章是思路的反映,段中各句之間也總要有個順序。寫一段話若能夠做到有順序,寫整篇文章要做到“言之有序”也就不難了。
自然段的段式結構特點與“句群”相同,常用的段式有:①順承式。即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連句成段。②時間推移式。即以時間推移的自然順序為主線連句成段,安排段落的層次。③空間轉換式。即按照方位,處所轉換順序來記敘,連句成段。④遞進說明式。即全段圍繞中心意思,分兩層或幾層來記敘說明,各層意思逐步遞進,一層比一層深入。
除此之外,還有并列陳述式、轉折強調式、對比說明式、補充說明式、問答式、因果式(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懸念引讀式、倒敘式、總分式(先總后分、先分后總或先總后分再總結)概具式(先概括后具體,或先具體后概括)等。
這么多構段方式,寫段時具體采取哪種(或幾種)形式呢?這就要依據實際情況,根據所寫的內容來確定。
大家讀讀下面這段話,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層次、安排句子的:
碧云寺坐西朝東,依山疊起,有六層院落。那里松柏參天,清幽、壯觀。到了那里,先要進山門。山門的石橋前有一對石獅,雕刻得很精細,虎視眈眈的,據說已在這里守衛了五百多年。過了山門往南跨院走,那里有個羅漢堂,里面塑著五百尊木質金漆羅漢和七尊神像。活佛濟公的像與眾不同,塑在梁上。他們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回過身來進北跨院,那里別有一番景象。叮咚的泉水從山石中流出,匯成小池,清澈見底。池邊疊著奇形怪狀的山石,十分有趣。池上有橋,池旁有亭,它們好像都在專心地聆聽泉水的歌唱,這里叫水泉院。再往北走是一個大殿,現在被開辟為孫中山紀念堂。過了紀念堂是金剛寶塔院,玲瓏華麗的漢白玉石塔聳立其間。塔身高30多米,有石階可盤旋而上。塔座正中有個洞,這里葬有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塔座周圍有雕刻精美的佛像、浮雕,好像在向人們娓妮地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小作者先總寫碧云寺“清幽、壯觀”,然后按照處所轉換順序(山門石獅→南跨院的羅漢堂→北跨院的水泉院→再往北的孫中山紀念堂→紀念堂后面的金剛寶塔院),逐層進行描述。正因為作者記敘得清楚、有序,才使人讀后就如同跟著作者親自游覽了一遍。
【思考練習】
(1)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常用的構段方式有哪些?
(2)用“早晨,我背著書包去上學”開頭,最后用“我高高興興地走進了學校”結束,寫一段條理清楚的話。
[學會按一定的順序寫 作文指導(三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一定的同義詞
6.作文課指導教案
8.演講稿的修改順序
10.《記敘順序要理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