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鄉中心學校:任筠
當前的新課改,給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從容適應新課改,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專業素質。《新課標》明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新課標》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列為核心目標,它涉及到種種因素,如思想道德、思維素質、文化修養、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個性發展、人格塑造等。
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知識,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鮮明辨別力。”新教材的編寫就有一個很好的創意,把工具性內容人文化。如漢語拼音對小學生而言是“攔路虎”,教材就設計了“情景圖”和“語境歌”,把工具性的內容人文化,貼近了兒童的心靈,展示形象的情境,讓學生樂于學,便于學。但是,實施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師要走出目前的幾個誤區。
一要走出強調人文,淡化工具的誤區。《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工具性,哪來人文性?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會失去靈魂。
現今的課堂往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進行一篇課文教學的時候,常常更多地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在文本內容理解上,課堂氣氛較以前也變得熱鬧了許多,但有拋開語言文字本體,忽略語言學習的傾向。這是一種舍本逐末、喧賓奪主的做法,是虛化語言文字學習的表現。這樣的教學勢必造成語言文字本體的失落。
二要走出強調自主,忽視指導的誤區。自主性學習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只要走進課堂,就會看到:學生自主確定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去發現問題、探求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做出一種民主的姿態,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時聽到“討論討論”,“要敢于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等這一類語言,卻難得聽到教師給學生分析與講解的聲音。殊不知,這種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而漠視了教師的指導,就是把自主學習“神話”了,把自主學習演變成了一種放任。
其實,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同時堅持文本作者創作的主體性、教師教的主體性和學生學的主體性三結合,才能使語文教學活動平衡,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語文氣息,流淌人文情懷;才能使學生學到真知。忽視了語文教師的指導,一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受知識能力的限制,是很難在課堂上學到真知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走出忽視指導的誤區。
三要走出強調激勵,漠視標準的誤區。新課堂倡導激勵性評價,通過這種評價,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充滿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這無疑是正確 的。可現在的課堂上,教師用得最多的評價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見解很獨特”這一類語言,有時連錯誤的東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是扼殺學生的靈性。殊不知,一味的賞識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溫柔殺手”。
語文課堂評價應有一個基本標準,要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對認識中出現偏頗的,要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
[走出語文教學的誤區]相關文章:
4.語文教學計劃
5.馬說語文教學課件
6.語文教學課件
8.語文教學反思論文
9.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10.語文教學主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