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有50余萬種。可以分為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1、藻類植物
①生活環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還有一些生活在陸地上潮濕的地方。
②結構特點: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
2、苔蘚植物:
①生活環境: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陸地上的潮濕環境中。
②結構特點:苔蘚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類似莖和葉的分化,但莖中沒有導管,葉中也沒有葉脈,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
③作用:許多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細胞,從而威脅它的生存。人們利用苔蘚植物的這個特點,把它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類植物
①生活環境:森林和山野的陰濕處
②結構特點:有根、莖、葉的分化,在這些器官中有專門運輸物質的通道——輸導組織。
③繁殖:蕨類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④作用:古代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復雜的變化,就逐漸變成了煤。
二、種子植物
1、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表面有一層種皮,種皮可以保護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體,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
①菜豆種子(P81圖3-10):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②玉米種子(P81圖3-10):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
2、種子植物:能結種子的植物稱為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包括兩大類群: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_子植物:油松、側柏、蘇鐵的種子是_露著的,這樣的植物稱為_子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須撥開果實才能看到種子,像這樣,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陸地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植物家族。
3、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4、記住常見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P.85)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種子的萌發
1、種子萌發的條件: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種子萌發的過程:吸收水分→轉運營養→胚根發育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芽→芽發育成莖和葉
3、抽樣檢測:抽樣檢測是指從檢測對象中抽取少量個體作為樣本進行檢測。以樣本的檢測結果來反映總體情況的方法。
二、植株的生長
1、根尖的結構:根冠(保護)、分生區(分裂增生)、伸長區(伸長最快)、成熟區(外有根毛,內有導管)
2、幼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的體積的增大。
3、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植株的芽可以分為頂芽和側芽,芽中的幼葉發育成葉,芽軸發育成莖,芽原基發育成芽
4、植株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無機鹽(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有機物。
三、開花和結果
1、花的結構:(P.104)
2、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藥里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細胞。
3、傳粉:花粉從花藥中散放而落在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傳粉方式一般有兩種類型: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4、受精:胚珠里面的卵細胞,與來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稱為受精。
5、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子房→果實;子房壁→果皮;胚珠→種子;受精卵→胚
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水分的吸收:植物主要通過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
2、水分的運輸:水分在莖內運輸的結構是導管,除莖以外,根和葉脈中也有導管,這些導管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運輸的管網。
3、導管的作用:導管既能運輸水也能運輸無機鹽。
4、蒸騰作用的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蒸騰作用主要是通過葉片進行的。
5、葉片的結構:葉片由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葉肉與葉脈三部分組成
6、氣孔是植物蒸騰作用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它是由一對半月形細胞——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氣孔既能張開又能閉合。
7、蒸騰作用的意義:①拉動水分與無機鹽在體內的運輸;②能降低葉片表面溫度,避免植物因氣溫過高而被灼傷;③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P.117)
2、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3、葉綠體既是生產有機物的“車間”,也是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的“能量轉換器”
4、植物體的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無機鹽,主要是有機物。有機物為植物細胞提供能量,并參與構建植物細胞,進而構成各種組織、器官,直至整個植物體。
5、綠色植物既給其他生物提供了構建自身的材料,也給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動的能量。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1、光合作用的過程:
2、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實質上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3、光合作用原理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①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過程:
2、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生活上的應用:
①農田適時松土,遇到澇害時及時排水可以使植物的根得到充分的氧氣,保證呼吸作用的正常進行。
②儲藏糧食時,保持干燥和低溫;儲藏水果、蔬菜時,降低溫度或氧濃度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延長食物保存時間。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實質都是有機物分解,釋放能量。任何活細胞都在不停地進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停止,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5、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又將氧氣排放到大氣中,對維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
初一上冊月考生物知識點
一、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初一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歸納
1、生物學時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
(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魚噴水(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植物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葵花朵朵向太陽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機器人、鐘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蟲是生物。
3、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要有明確的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選取一部分調查作為樣本,調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樣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圖書館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搜索;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圖標、音像資料。
4、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為準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約20千米左右的圈層。水圈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大多數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內的水層中。巖石圈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但人類的活動可以達到生物圈的各個圈層。
6、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7、宇航員乘坐宇宙飛船必需攜帶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有淡水、營養物質(食物)、空氣(氧氣)。
8、生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定的環境(魚離不開水)。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分為生物因素【捕食關系(生物和生物之間最常見的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空氣等。
9、探究的一般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10、對照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試驗中光是變量,其它條件是定量)
1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描述的是氣溫對植物的影響。
12、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適應:駱駝適應炎熱缺水的環境;駱駝刺適應干旱環境;海豹適應寒冷的環境;旗形樹是對大風環境的適應)(改變:植物的防風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就是生態系統。
植物—生產者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
生態系 細菌、真菌—分解者
統組成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和水等
14、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15、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級”動物。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17、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18、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19、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態系統. 在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其中森林生態系統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農田生態系統是人工的生態系統。
【初中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0-28
初中生物會考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02-24
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06-09
初中幾何知識點總結歸納05-14
七年級上冊英語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01-13
七年級上冊英語知識點歸納06-25
初二英語上冊知識點總結歸納09-18
上冊語文期末知識點歸納總結大全10-24
高二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09-28